家居猫,曾用网名有风鬟雾鬓、亚亚、梵诗蒂娜,资深文艺女青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曾留美,现混迹于某房企。
先介绍下家居猫老师,她是南大中文系才女,清华中文系的硕士。也是第一届水木文学奖的短名单入围作者兼评委。当时她的那些短篇小说给我的印象是,句子的爆发力很强,诗性也很强。这几首诗也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
这些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词句。可能有些新诗作品中,多余的非诗性的东西就很多,需要挑选一下(这就好比是某些超市或市场啦,有大量的或滞销、或腐败干枯的瓜果蔬菜;有的超市呢所有的商品都亮闪闪的,给人以欣喜之感,就想把它们全买回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多余会什么会发生呢?有的人写诗他可能只是囿于某个词,某个意象,然后就去铺开了,在那里啰嗦、犹豫、打转。
猫老师在这些诗中体现的是一种在多个“世界”(或者说“空间”)之间穿梭的能力。打个比方说:别人写诗可能发现的只是一个池塘,她同时发现的多个池塘;她是在高空中俯瞰,看到的是一大片区域,自然她的诗歌视野不会为某一片树丛所遮蔽。只发现一个池塘的人,他自然是只描绘眼前的水,树木以及水边的快乐;而同时看到多个池塘的人会说些别的。
《鱼》
静得就像一尾鱼
伞外飘萧的雨丝
在掠过灯光时被看见
被感受
自己蓝色的衣袂飘举
也在这时
被发现
发现自己正走过一个时刻
举一把永远不再的蓝布花伞
在夜里
我正在走过一个时刻
此后谁的记忆将走过我
如一尾鱼
“静得就像一尾鱼”,这一句一下子就撞开了。鱼在这首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在首尾出现。在这首诗中,只知道这个鱼的存在,与鱼类有关的只能去想象、猜测、感知。但是鱼一定是与“我”有关的,“我”感知到了它,也同时被鱼“发现”、“看见”、“感受”。诗的末句是“此后谁的记忆将走过我/如一尾鱼”。无论是“像”还是“如”,都可以理解为“是”,诗歌中只有真实的东西,只有“是”。那么这个鱼就是眼前的时刻,是“谁的记忆”。可以去想想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猫老师笔下的鱼,也许就是鲲鹏的后代吧。
家居猫
《被击中》
就像一阵密集的敲打
一场深处的疼痛
像阳光突然涌下乌云
我的眼泪突然涌进眼眶
像一群白羊去抢着吞食
阳光下的绿草
这个时代它巨大地来了
像巨大的橡皮
擦去细腻的风景
留下肮脏的画纸
我们是其中多小的细屑
我们苟且地生活
想念大地上悠久的歌谣
想念我们脆弱的爱情
我们痉挛又颤抖地抓着他们
像紧握一枚滚热的鸡蛋
这一首诗里面,有这么多线索,就好比是多条晶晶亮的河水同时扑了过来:密集的敲打、深处的疼痛、阳光下突然涌下乌云、眼泪突然涌进眼眶、白羊去抢着吞食阳光下的绿草。这首诗写得又很辽阔。如果没有前两段的纵情奔流,单看三四段,就有些乏味了。可以说前两段是滔滔的水,而三四段则是水流经的沟壑:这个时代以及大地: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可以说人就是时空里面的尘埃么?犹如巨大的蛛网,一个渺小的人是猎物,还是主宰?“悠久的歌谣”与“脆弱的爱情”相对应,是的,歌谣是悠久的,它可能唱的是爱情;但是爱情却是脆弱的、易变质的;但是要同时去抓着他们。“熟透的鸡蛋”,它很烫,它是熟透的,它是我们的食粮。
《舞台》
当灯光师情绪好时
这世界是很美的
天幕湛蓝
树叶碧绿
摩天大厦的圆顶
则是金色的
在每个最小的窗子里
都放置微小的道具
大多数在呼吸
有时灯光师情绪不好
效果便不同
气氛有点儿像悲剧
可是导演不在
道具们还是在
原地呼吸
这首诗呢,与舞台有关的事物:灯光师、导演成了一个虚拟的装置。这里面同样是有一种对于微小的感知与发现(在这里可以与前两首诗做个参照,《被击中》里面有细屑一词):那些道具它们在呼吸;但是它们的命运似乎是不可主宰的,只能被放置,要是导演不在,只能带在原地。
家居猫
《三月的情诗》
我今生的跌宕都是因为你
因为一个注定了行走的宿命
三月叶底飞过凤蝶
宛若你细长的手指和眼睛
你是穿裤子的云
是三月远树的青色
握住水,纯净的水
握住你遥远却肯定的温情
怀抱你走过城市
像穿着脆弱凉鞋的美人鱼
身体底部盛开的花朵
在春天长久地朝向你
三月的风是你的目光
抚摸过丛林、草原、大海
和午夜不眠的我
魔豆蔓在眼前悠然地展开
轻轻带我进入星空
你的名字是鸟儿的咒语
这是一首情诗,而且是异地恋;但又可以说是关于远方的诗歌(诗和远方这句话已经俗滥了)。也是一首关于“三月”的诗。我在年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远方传来了一丝微热,你的身体日渐丰腴、潮湿”。远方是有一个情感的投射对象,但是其实并没有见过,也许只是听过声音,甚至是假想的。诗中的你是非常虚化的,而诗中关于“你”的诸多意象则是很具象的:有“长的手指和眼睛”,是“是穿裤子的云,是三月远树的青色”;可以将这个“你”它理解成一个自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