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被天下”与人间织女
封建时期的本地女性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女性一样,饱受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明末,“云间三子”中陈子龙、宋征與、李待问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都曾有过美好的情缘。但最终都迫于封建礼教的压力而没能修成正果。柳如是画像小百科:云间三子,云间诸公,指明末词人陈子龙、宋征舆、李雯、宋征璧、宋存标、宋思玉等人。其中陈子龙、宋征舆、李雯三人皆为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云间为松江别称)人,时称“云间三子”。柳如是是一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明末清初女诗人,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只不过年幼时家境贫寒,身不由己,曾沦落风尘。但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治抱负,在明朝灭亡之际,曾想投水殉国,被救后一直致力于抗清事业。后世多位名士赞誉其为“真爱国者”。直到明代,*道婆的出现,带动了纺织业,扭转了松江地区女性的地位。*道婆
画像*道婆的纺织技术迅速使松江区域纺织业发达程度居当时全国之最,松江布大量供朝廷之用。松江及附近地区以此为生者达数千家,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声誉。清代,康煕皇帝南巡到松江,还专门视察了松江布的织造情况。朝廷的重视促使松江官府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鼓励妇女勤勉纺织,以确保松江布足量产出。所以自明代中叶起,松江府地区城乡各地,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小昆山区域女性也不例外,加入了支撑松江纺织业蓬勃发展的主力*,成了家庭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因此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逐渐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衣被天下”除了代表着纺织业的辉煌,背后还支撑着松江区女性团体,从封建社会的要求平等、追求幸福,到如今温馨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振翅一飞。
爱美之心与土布之缘
明代,小昆山女性讲究头发装饰,多挽发髻,圆扁形,结在头顶。从清光绪年始,改为以圆髻结于脑后(俗称"头发团”),以细线网兜罩住,横插发簪,所用发簪,有金质、银质、玉质等,家境不宽裕的用木制发簪。那时小昆山人的的穿着主要以自制土布制成的短衣,腰间系围裙(俗称“布褴”、作裙),用土蓝布做成,有两根长带,绕至身后打结。裙长过膝,有装饰、保暖、劳动保护的功能。解放后,50年代冬春季节,农村妇女多扎头巾(俗称“兜包袱"),都用蓝花土布或蓝印土布。当时不少小昆山地区的老年妇女还保持盘发髻的习惯,年轻女子则留齐耳短发或结辫子,不少人开始烫发。60年代开始流行机织方头巾,用土布的渐少。头巾50匣米见方,对折成三角形,披头上,下巴处打结,冬春季节在田里干活可保暖、遮阳。也是在50、60年代,买布凭布票,农民逢年过节才添一件新衣。所以很多农民家庭仍然自织土布,以穿土布衣服为主。一件衣服要阿大阿二阿三依次穿下来,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健补补再三年”。自70年代后期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从款式,面料、质地等开始丰富多彩,衣服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土布服装渐渐减少,80年代基本消失,90年代农民穿着与城市居民已无异。虽然土布已经退出了常用衣物的市场,但如今小昆山镇仍将传承土布非遗文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不久前小昆山镇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与成人学校积极参与年崇明杯稻田创意土布时装秀比赛,就展示了土布的朴实之美。沧海桑田,时光更迭。小昆山如同“冻龄”的少女,秀美始终不变,就这么一直美下去。资料来源:《小昆山镇志》《松江府志》编辑: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小昆山镇分中心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