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作文训练第十六期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20
TUhjnbcbe - 2022/6/27 17:40:00

作文题:

“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

 “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作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字;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苏州市中考)

审题:

1、这一作文题很容易让学生思路局限于描述在救灾抗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或者历史长河中,因个人的伟大举动而名留青史的人物。但是,这两种题材,如果没有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很难写好的。

2、如果能够打开思路,我们会发现,这里的精神是指理想、操守、志向、信念、品格等,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自我的意志力量。这种意志力量可以来自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成就伟大事业或至少推动历史发展的个人,也可以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个人,包括我们自己。

3、大到开荒僻壤、维新改革、扶贫救困、抗灾救难、舍身取义,小到安贫乐道、求学奋进、从容豁达、百折不挠、勇追理想,都有精神的呈现。这一点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理与正义的维护、对理想的渴望。

指导老师:孙霞(常熟市实验中学)

初三3班优秀习作展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陈蕴齐

人生这条路,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在这条路上,孤独、病痛、挫折,有时让人举步维艰,于是,“精神”这可贵的东西,便如一朵玫瑰般在荆棘中绽放。它像一盏明灯,点亮人们的世界。

我的曾祖母已经95岁了,虽然她的背已无法挺直,黝黑的面颊,如布满沟壑的土地,干枯的手臂却依然有力,脸上也常挂着慈祥的笑容。每次回到乡下,隔着几百米地总能看见曾祖母拄着红木拐杖。尽力挺直身板,昂着头,眯着眼睛远眺。即使他的视力已无法看清20米外的东西。听到我们的声音,她总会裂开嘴笑着说:“回来啦,回来就好哇!”

听父亲说,曾祖母一生信佛。每日拂晓,伴随着鸡鸣声曾祖母拄着拐杖前往附近的寺庙。她几乎每天都去,更别说重大节日了。有时一去就是半天。有一次,临近*昏的时候,曾祖母依旧没有到家。家人都为她晚归而焦急万分。可就在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嗒嗒嗒”的拐杖声音,伴随着轻快的小曲儿。大家悬着的心立即松了下来。不一会儿,只见她优哉游哉地踏进大门,一边挥着手中的一段彩色绳结,一边招呼着,让我们几个小孩去拿,说是从庙里求来的,自带福气。

曾祖母为了让生活更充实,一年到头都不让自己闲下来。记得小时候,老家门前有条河。一到夏天,河面上就会飘满丛丛绿叶。在叶子下藏着的是爽口的菱角。曾祖母赶在清晨,手拿一根竹竿,提着一个不大的竹篓,悠闲地踱到河边。她看准颜色较深的,先缓缓蹲下,微微侧过身子,慢慢将竹竿探出,轻搅水流,使菱角漂进一些。再用竹竿把菱角挑起来,用力往里一钩,菱角便到手了。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篓。她心满意足地提着沉甸甸的竹篓,慢悠悠地走到村口。她坐在大石墩上,扇动那把大蒲扇。见人也不吆喝,只是慈祥地看着来往的人。村里的小孩都很喜欢她,经常三五成群围着她讨菱角吃。有时吃掉半篓,曾祖母也不生气,还是笑眯眯地看着娃娃们,给我们扇着凉风,还教我们怎么剥菱角。也有大人过来,把小孩硬拖着走,却给曾祖母稍一点自家种的蔬菜。她也不客气,欣然接受。

岁月是无情的。村里一个又一个和曾祖母同辈的老人逝去了,我们都尽量不提起这些。可她难免听到。她有时会不经意地叹口气,而后又笑着说:“算命的说我能活到80岁,我这把老骨头能到岁也不一定啊!”

曹操的《龟虽寿》中说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乐观的精神,在祖母才能如此长寿吧。

一天清晨,我醒得特别早,听到楼下的动静,我来到窗台。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慢悠悠地,踏着旭日光辉向前走去……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唐嘉宏

“精神”,词典上的意思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涵有在内心的高尚品质。比如说,当你在遇到困难时选择了退缩,你的老师或是父母就会对你说:“你能不能有点精神。”那么为什么要有一点精神呢,论其原因,可略说一二。

从小方面来讲,精神,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利益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并没有迷失在尔虞我诈的官场,而是回归自然,虽然过着箪食瓢饮,陋室小巷的平凡生活,可有酒有诗有朋友,乐在其中,“不为五斗米折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颗心,一杯酒,一片尘,一个人,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几番欢喜,几番苦忧,了却爱恨,了却情仇,不知生,何问死?这,就是陶渊明的精神,也是被后人世世称赞的原因。反观现在的青年,“佛系”“摆烂”“摸鱼”“丧文化”盛行,动不动就“emo”了,还自以为自己紧跟潮流,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望历史长河,万*压境,*心溃散之时,明朝的于谦,留给他的是两种选择---逃跑或投降。但他选择了第三种—无畏。城墙塌了可以再修,*备没了自己出资,兵力没了亲自出战,以书生之身份,捍卫国之都城。如果当时他没有这一点精神,大明早就亡了。后来,于谦口不言功,英宗复辟,却被大将石亨等诬陷其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忧国忘身,平素俭约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受人尊敬,《明史》称赞其曰“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名副其实。

但是,同样是明朝的魏忠贤,他是人尽皆知的大奸臣,他将精神视为粪土,一切都是利益至上,将那些有精神的人全部陷害,专擅朝*,弄得大明朝廷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到极点,甚至可以使一个国家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中,容不下学生的一张简桌、一只陋凳,却有朝气蓬勃的新思潮者,在猎猎红旗下坚定宣誓:要为新世界而奔走。从绍兴布衣到帝都翰林,从“翰林革命”到远渡重洋,从北大校长到学界领袖,在新旧交替时期,蔡元培始终不忘教育的初心,站在真理旁边,据理力争,用傲骨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中国思想的进步。这,就是爱国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精神的力量不断滋养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人生的奋斗之路上始终如一。国无精神不强,我们在强调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我们的精神文明,让中华民族勤劳、坚韧、进取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坚实的精神根基。这也是我们国家走向复兴和强大的关键之一。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葛信仪

小巷深处那户人家做出来的梅花糕是那样的饱满,抖擞。就像创造出它们的人,是有一点精神的。

做梅花糕的手艺是祖传的。几十年前,站在锅炉旁专心致志倒着面糊的是现在已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老人年轻时在异乡漂泊,生活拮据艰辛。偶然间在一个寒风彻骨的冬日吃到了热气腾腾的梅花糕。梅花糕的暖和香如阳光,融化了老人身心的疲惫与迷惘。他顷刻间便爱上了这种美食。后来拜师学手艺,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开了这家小店。后来,老人结婚成家,生儿育女。靠着这门制作梅花糕的手艺,盖新房,供儿女,养活了这一家人。

品尝到这样家小店的梅花糕原是一场意外。那也是一个冬天,妈妈带着嘟起嘴生闷气的我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店面。那是大概只有几平方米的天地。店门口是几个已有些锈迹的大锅炉,一个四五十岁阿姨正拿着老式的大铜壶往梅花形状的炉子上倒面糊。食客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动作:时不时地伸长了脖子往炉子里看几眼。妈妈告诉我这位老人就是这家店的创始人,那位阿姨就是这位老人的女儿。天冷,食客却很多。阿姨娴熟地向梅花糕上撒上红绿瓜丝,中间小心翼翼地放上一颗蜜枣,色彩明艳,煞是好看。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香气,令人垂涎。热腾腾地梅花糕出炉了,外皮呈蛋筒状,握在手里小巧可爱。梅花瓣状的糕点上被装点的五颜六色,仿佛向我绽出一个极美的笑靥。梅花糕有甜的和咸的,甜馅是豆沙,丝滑香甜;咸馅是猪肉,酱汁包裹着的肉丸,弹牙醇香,这梅花糕朴实简单却是那样有滋有味,韵味深厚。梅花糕入口,我的烦恼被抛之九霄云外。美食在手,天仿佛都暖和了些。

几年前一个雪后的冬日,面对着白雪皑皑,因学业而疲惫不堪的我突然想吃一块热腾腾的梅花糕。自从搬离了老城区,梅花糕再没有吃过。老城区的很多房子都已拆迁,或许那家人已经不做了。我怀着未知的忐忑走进那条小巷。啊,是梅花糕的香气!如同春日中百花齐放的味道,温暖香甜,抚慰我忐忑的心。熟悉的店面映入眼帘,还是那家人,还是那几平方米老旧的小小天地,一切都没有变。我惊喜的发现做梅花糕的已经变成了老人的孙女。她专心致志地倒着面糊,亦如她母亲,她爷爷那样。我咬一口松软的梅花糕,依旧是多彩亮丽的外貌,令人食指大动。依旧是蜜枣瓜丝的香甜,熟悉的味道芬芳了我的身心。一瞬间,生活不再是一汪死水,而是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

我对这家老旧的小店崇敬起来。或许一开始做梅花糕是为了生计,但在老人眼里,梅花糕是迷茫无助的冬日里施舍的阳光;在这家人眼里,梅花糕是供养他们的珍宝;在食客眼里,梅花糕在忙碌的日子里构筑起有滋有味的人生。

梅花糕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味道,它包含着太多太多。所以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家人把这份手艺坚持了下去。让梅花糕的香气去抚慰更多的心,带去更多的快乐与幸福。我想,就像这家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

张睿佳

萧瑟的秋风吹起了枯*的似蝴蝶飞舞般的叶子,狂躁地压弯了那颗久无生机的树,瘦长干瘪的干枝在哀伤的弦韵中摇摆,叶子失去了原有的清晰纵横的脉络,只留下在风的折磨下,雨水的冲刷下,被虫的撕咬下的残破。毫无光泽的鸟儿在枝杆上凄惨地哭诉,燕子逃离了这个人间,似乎整个世界都为灰暗的深渊。

我的心紧紧的揪着,眼睛酸酸地,景色尽是一片模糊,泪落在了那皱皱的刺眼的白卷上,那鲜红的数字上狠狠划破了心弦,迷惘地透过窗棂,望向远方,耳边环绕着欢声笑语,心中尽是苦涩与无望,似那些无头苍蝇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充满悲鸣的冬日……

我真只能任海水包围我身旁,沉到那冰冷寂静的深海中了吗?那春风和煦的日子使我抬了头,看向了那蔚蓝的天空,微风托着白云,温柔地拂过我的发丝。清风似带着一股草的清香,拂过水面,原琉璃般的水面泛起了涟漪。忽然,我发现那垂死的树活了起来,树梢露出了尖尖的、小小的嫩叶新芽,尽情地舒展着枝条,似昂起头的胸脯,吸取着晨露,风的抚摸,日的照拂。我看着出了神,无光的眼神似亮了起来,我渐露出了笑颜,激动地大喊:“树都能起死回生,为何我不能从深渊爬起!”鸟儿欢愉地唱,似想鼓舞我前行。

此后,日日夜夜盏盏灯,桌上摆着“人要有努力拼搏,从低向高的韧劲”这几个大字,时时激励着我。

可我又失败了,那卷子是可笑的产物,它似乎在诉说:“努力又有何用!”一声声嘲讽在我耳边回绕,击破着我的信念,我捂起了耳朵,在一片寂静中,母亲鼓舞人心的话语萦绕在我的耳畔,“树不都要经过几个春秋冬夏才又生机的吗?坚持吧,让能量储存而爆发吧!相信自己,加油!”伴那声声激励,我微皱眉头看着那几个大字,嘲讽便似风般散去。皎月下,我奋笔疾书,蹒跚着背诵,一字字构成道路;骄阳下,儿童的喧哗与笑语,我向往着,可我继续埋头整理思绪,一道道题存蓄在我心中,一步步地爬上高高的阶梯,留下我深深的脚印与滴滴汗水,迈向那片充满光与花香的希望未来。

终于,在无尽的努力下,我欣喜地握着那份成果,那串红字似骄阳,顿时涌起了心酸,和煦的春风吹散了那迷雾,揭开了繁花仰着骄阳盛开绽放。清风吹来朵朵花瓣,带来丝丝花香。那束光照过了窗棂,射在了我那份令人欣喜的答卷上,闻着鸟儿歌唱,心中是清水流过心田,升起希望。

这不也诉说,人总需要一份那积极向上,勇往向前的决心的韧劲吗?推开窗户,太阳升起,那份精神给我的动力,春的希望……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徐馨晨

那一年夏天,父母带我去农村过暑假,本不情愿的我最终还是妥协了。

乘上车,眼前景色变换。几秒前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象,但现在高楼大厦被大片田地取代,视野也开阔了不少。

烈阳穿过树枝间的空隙,透过窗户照进车子。向远处望去,广阔的田野绿意盎然,田里还有好些农民,他们戴着草帽,在阳光照射下挥洒汗水。车窗成了旅行的相机,把城市的幼苗带去更广阔的天地。到达目的地后,打开车门,风吹过我的发梢,夹杂着泥土和稻禾的气味,让人神清气爽。

第二日天还没亮透,我被一阵声音吵醒,我打开窗户向楼下望去,奶奶带着草帽向田野走去,我也睡不着了,便穿戴整齐跟着奶奶进了田。清晨的田野已经忙碌了起来,走在田埂上,风拂过脸颊,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感。“欸,你也起来啦?”我听见奶奶这么说,抬头看,是隔壁李大伯,“是啊,我想看看我的稻子长势好不好。”李大伯笑着说,说完便继续往田野深处走去。奶奶走到了自家的地,这块地种的是丝瓜,丝瓜藤顺着搭好的木架子往上爬,藤上已经开出了嫩*的花,蜜蜂在花间飞舞,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画卷。

这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身边的朝霞给它披上了鲜亮的外衣。奶奶处理完丝瓜后开始松土,我也跟着帮忙,锄头几乎有我一个人这么高,奶奶拿起来却丝毫不费力气,脸上笑盈盈的,说:“这是块好土地啊,种上去的作物肯定长得非常好,将来一定会有个好收成。看到作物收成好,我也开心”我应和着,顺手拿了一个小一点的锄头学着奶奶锄地,从早上锄到太阳已经高高挂起,汗水浸湿了衣领,豆粒般的汗珠依旧从脸上滴落,可我丝毫感觉不到累,或许,这就是劳动的快乐。

夏天的天气总是瞬息万变,下午突然乌云密布,没过多久就下起了雨,雨水洒向田地,这是上天赐予农民们的礼物。没过多久雨就停了,我走出屋子,空气中充斥着雨后田野专属的味道,扫去了炎热带来的烦闷。雨后的水稻更加青翠,石榴树上的石榴花更鲜艳了,像是红宝石镶嵌在绿叶中,整片田地焕然一新。

在暑假快结束时,我问奶奶:“奶奶,你每天起早贪黑不累嘛?”奶奶拍了拍我的脑袋,笑着说:“劳动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让我自己忙起来,生活才有意义。你在学习上也要像这样,时刻不能闲下来,劳动和勤奋是你最好的礼物。”我点点头,老一辈的话总有那么点道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生活就会有动力。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金希

巷口有一家小铺子。

与其说是铺子,不如说是小摊子。它就摆在屋檐下面,一个老人正在卖老式布鞋。

老人很安静,并不像其他商贩一样大声吆喝,他只是坐在那里,穿着一件略有些破旧的蓝衫,听着收音机里声音沙哑的评弹,手里摇着一把蒲扇。在这条人来人往的喧杂小巷,他就像湍湍水流中一块坚重的青石。

我忍不住好奇,悄悄走近了去看。一块竹席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四五双布鞋,那布鞋就像是从老电影里走出来的,鞋面用粗糙的蓝布缝制,布料似乎和老人身上短衫是一样的,只是他身上的布衫因为多次水洗渐渐褪去了颜色。老人双眼轻轻阖着,蒲扇随着琵琶声上下摇晃。他脸上堆着层层的皱纹,就像那件蓝衫上的一道道皱褶。“铛——”的一声,琴声停在了一处音符上。老人舒展眉头,睁开眼来看着我。只一刹,他好像已经透过棕色的眼眸看穿了我。老人笑了笑,“小伙子,看看布鞋?”我摆了摆手,就吓得快步逃走了。

不久之后,外婆和我讲起她以前的故事,怀念起以前的老布鞋。她说:“那时候的布鞋,一双能穿很久呢。我小时候,村里有个鞋匠,鞋子做得特别好,鞋底纳的厚,耐穿。我们村里人都去他那儿买鞋。穿破了,用布补上;线头开了,自己缝缝补补,又能穿上个一年半载的。可惜好久都没有见过了。”

我又想起那个老人。

再次回到那个巷子,却不闻评弹歌声悠悠。人流从未停下过,屋檐下只剩空落落。我躲开人声鼎沸的街道,折回老城的窄巷。走在青青的石板路上,鞋跟敲击路面发出咚咚的声音,沿着窄窄小巷,向前漫开来。从墙檐上面传来轻轻鸟啼声,嘤嘤啭啭不止。向前走过一点,墙后果然惊起几只白头翁,那鸣声却仍从前方传来。我再向前走,听到了似曾相识的琴声。拐过一个巷角,老人正推着三轮车等在那里。

老人先看到了我,他温柔的笑笑,“小伙子,来看看布鞋?”。他掀开三轮车上盖的油布,露出整整齐齐的四双靛蓝色布鞋。我拿起一双,鞋面的蓝布摸上去很结实,用两层不同的料子里外缝在一起,针脚细细的藏在内面。白色的鞋底略略有点泛*,似乎也是层层白布堆叠,保持硬实的同时也带有韧性。“怎么样,还不错吧?”老人摇着油光发亮的蒲扇。“这都是您做的吗?”“是啊,”老人拿蒲扇指指鞋,“做这手工的布鞋也是有门道的。用什么料,布要用什么水浸,都是有讲究的。不然做出来的鞋就次了。”老人顿了下,放下了扇子:“不过现在都没人穿布鞋了,城管前两天刚刚把我从原来摆摊的地儿赶走呢。”他无奈的笑笑。我说:“既然没有人买,您为什么还要做了出来卖呢?”老人眨了眨眼睛,“一门手艺嘛,这可是我们家一代代传下来的,总不能到我这儿就断了吧。我这一辈,就我一个人学了这么一门手艺。再不济,我出来走走听个曲儿,也就当图个乐。”

我买下了两双布鞋,一双送给了外婆,一双留给自己。留念一些外婆的故事,留忆制作它们的一位鞋匠。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文训练第十六期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