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分
享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在这忙碌的时刻,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每天与书相约,享受悦读,一篇篇随笔写的是收获,是成长,更是对教育和人生的思考。本周推选出五位老师的阅读随笔与大家分享。
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邵亚楠
读《行走的力量》有感(1)
《行走的力量》更像一本记录工作日常的手册,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概念和晦涩艰深的词条,有的只是一个行动者艰难探索的心路历程。各章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所以翻阅起来也比较自在,可以不用按照页码循规蹈矩地一页页往下读,可以跳读、倒读、翻到哪里读哪里,只单单这一点就非常合我的心意。
这几天读的内容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向忙碌要价值,向人生要意义》这篇文章,我把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分享给大家:
“说本周是忙碌的一周,一点也不为过,上课、活动、学习、交流、探讨……,将自己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忙碌的一周已然过去,全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回首遥望我的教育人生,因为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留下了一串串并不起眼的足迹,这些文字留给静下来的自己,以后慢慢品,慢慢读。”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生活是不是经常陷入这样的处境:当我们忙碌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思考;当我们空闲下来的时候,又不知道要思考些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卢瑟福告诫他弟子,一个整天在做实验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要有所成就,必须要进行思考。没有思考介入的忙碌,是盲目的,是茫然的,是很可能会引发平庸的。
反观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每天忙忙碌碌的头绪在哪里?读了上面的两段话,一种紧迫感卷席而来。个人这方面是亟需规划,提高工作效率了。忙,一定是有价值的忙。离开了价值,忙有何用?越是忙的时候,越是要思考,越是要摒弃搪塞。忙得有目标达成,有专业品质,才算忙得有意义。
就拿工作室目前正在进行的博采阅读和星火读书会来说,当我们在忙碌中思考“每天的阅读是否吸收进来了呢?”“我有改变吗?”“我散发出的是正能量还是消极的磁场?”“我的变化会引起学生的什么变化?”……之类的问题时,我们的忙就具有了蝶变的力量。而这种蝶变的力量是因“我”而来,因“我”的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我“小步走,不停步”而来。因此,我们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节课,也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片精神世界。
忙忙碌碌的你、我、他,千万不要浪费了你的忙!因为,我们的精神品相如果不能在忙碌中容光焕发,就会在忙碌中黯然失色。
虞城县明德小学赵朴
《高手教师》——重要的是观念
所有行动都需要一些事先的观念,而至少有一部分观念是源于我们对自身、他者和周围社会环境的诠释和理解。魏智渊老师在这一章节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悟道提炼出了“观念”一词,这是每一个高手教师的思想修炼。
走进魏老师的职业生涯,去触摸他那颗不安于平庸的心。九四年农村中学教地理学科,反复研读教材,将知识结构化,教学成绩让校长颇为欣喜。九八年起担任了六年的高中语文教师,熟读教材,大量阅读,啃读作品,深入研究,语文课上得风生水起,学生喜欢,学校满意。但他自己渐渐不够满意,他反思自己并未抵达一个文本的内核深处。对自己满意,就要以文本或事件自身的逻辑来完成它。他进入了职业生涯的高峰期也可以成为“专业发展前传”。
于是,他带着探索每一件工作背后的奥秘的希望他走进了成都,与干国祥、马玲成立新教育研究中心,直到今天,他进入了专业发展期,可以算作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季。这一季里,魏老师不断尝试突破自我,进入到课程论与教学论领域,开始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开始在更开阔的背景下理解教育,开始接触现象学和解释学,接触康德美学与海德格尔美学……“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魏老师的不满足,与一群人在以专业的方式行走,带来了自己在专业面前的自由感。
此时,魏老师又陷入了恐惧,他恐惧重复,他在思考他的职业生涯的第二季生长点在哪里?第一季成果的深度耕耘?写作研究?深度学习?管理?生命似乎进入了一个道家时期,重新开始了漫游……
魏老师经历的每个时期都源于他那颗不安的心。其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第一性原理”。即不要将眼前的选项进行简单的世俗意义上的比较,而是要问自己:你最深的需要是什么?怎演的选择能满足你?魏老师渴望无休止地成长,虽遭遇挫折,几次漂泊,最终开创了南明教育,寻找到足够多的尺码相同的人。“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努力让每一个生命朝向可能性的顶端,是他的使命。
相比之下,我的职业生涯还处在就像魏老师所说的“专业发展前传”这一时期,认真解读文本,啃读作品,用心教书,经验教书,也赢得了学生的满意,可专业上的捉襟见肘,理念上的沉疴痼疾,带来我教学中的不自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我渴望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在这一章节中找到了这双带我飞的翅膀:在我们没有赢得战斗,获得自由之前,课堂会带给我们许多痛苦。但是不要轻易修改认知来掩盖或摆脱痛苦。痛苦是有价值的,它一定会让我们不断地奔跑,不断的发展。是在痛苦中赢得一切,还是在逃避中麻木下去?我认为这正是卓越与平庸的分界。
夏邑县第二小学郭攀科
“星火读书会”阅读随笔
第一章“如何引导小学生读整本书”的导读部分,作者列举了国际阅读素养的五个方面,并把能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才可能对阅读产生兴趣。我则认为,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又如何通过阅读实践获得能力呢?
关于整本书选择,作者认为总体的原则就是能够增长学生知识,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开展整本书教学,书的来源必须解决,并且应该是得到妥善解决。否则,没有共同的“教材”,教师就缺少了教学和阅读指导的凭借,所以共同的书是共读的基础
关于书质的甄别,我认同作者的观点:无论怎样选择,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五项管理”规定出台以来,读物的推荐不再是教师能够随心所欲的了。不过,除了一些规定的图书,市面确实还是有不少好书可供选择的。作者认为选择图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最重要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喜欢,对此,我并不是非常认同。确实,学生喜欢的书的确有阅读兴趣,但是学生喜欢的书就一定有推荐的必要吗?学生的兴趣有时候也是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教师如果只按照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不加甄别,我觉得也是不恰当的。当然,教师在荐书之前,一定要自己先读一读,合适的再推荐给学生。也就是说,推荐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学生兴趣、教师选择和作品价值三结合的方式
由此,我也想到了本学期我也推荐了不少好的读物,除了“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几本书之外,本学期我还推荐了朱煜老师的《赵清瑶的作文故事》《赵清瑶的阅读故事》,还有何夏寿老师的《天天玩童话》《天天当助理》以及德国作家弗朗齐斯卡·比尔曼的《吃书的狐狸》一套三本书,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当然这些书我也都是读过的,特别是绘本《吃书的狐狸》,我是利用每周一节的静读课与孩子们一起共读的。
选择读物,师生要经历一个自我判断过程。当然,教师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就是说学一篇,然后读相关的一本,然后再读一类或者是读有关作者的多本作品。
当然,师生要共同读一本书,这样才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指导。至于整本书的数量选择,也就是一学期到底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我很认同作者的意见,阅读数量不应该强求一致。我还觉得应该注意先求数量,再求质量,量变引起质变。
阅读是提升学生素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获得营养应该是均衡的,持久的,所以作者认为可以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其实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年级,文学类的读物可以多推荐一些,到了五六年级,由于个人兴趣以及性别的差异,会有更加明显的差异。
商丘市文化路小学王改苹
星火读书会”阅读随笔
本周继续拜读了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这本书,越看越喜欢上了这本书。从张老师的听课史,到仿课史,再到磨课史,越走近张老师,越发的敬佩他。
一、听课的成长
在“我的听课史”中,张老师把自己的听课经历一步步的总结下来,把自己所听的课总结为:好玩的课、有味的课、行云流水的课、细节亮了的课、诗意的课、真的课。从刚开始认为“好玩,就是好课”,到最后认识到“真,才是好课的*。”在随着自己的成长,看法的改变,渐渐明白,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好课,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是啊,我也听过了很多课,但是如果课堂上没有真的学习发生,再好玩、热闹,那都是走形式,那只能说是一场好的表演。
二、仿课的成长
在“我的仿课史”中,当读到张老师的一次次仿课经历,有时好像就看到了自己模仿别人课的样子。按部就班,全盘托出,模仿别人的设计,模仿别人的语句,甚至模仿别人的举手投足,仿来仿去,有些成功的,有些一塌糊涂的。有别的是,张老师善反思,爱总结。他发现原因有三:第一,风格吻合度。性格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风格不同。第二,教案熟悉度。风格相同,又多次模仿熟知,名师的课堂实录又倒背如流的,就能容易上手。不熟知,又没吃透教育理论精髓,却在形式上模仿,不失败才怪。第三,生成把握度。名师的课常常上过多遍,因此,他们遇到各种情况,都能做到处变不惊,应对得当。对于年轻教师,遇到学情和名师的班级相仿,尚能顺利应对,若学情不同,学生不按“套路”出牌,某个关键问题处理不好,课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状况。从张老师的总结中,也让我明白,我们仿课也是有选择的,仿就要仿风格一派的,契合自己天性的名师课。当然,就像张老师说得“仿课,不能只是表面追求“形似”,而要努力追寻内涵的“神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活到老,学到老,慢慢的,仿的不在是课,而是人。仿其形——悟其神——学其格,这便是张老师的仿课三部曲。
三、磨课的成长
在“我的磨课史”中,张老师的磨课不多,但就是那么关键的一两次,却给了张老师成长的际遇。人们不是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有了好的际遇,有了“高人”指点、引领,名师常伴左右,耳濡目染,再加上张老师的“多琢磨”,成就了张老师的一切。但就像张老师说得一样,越学习越思考,你越会发现,与其打磨一节课千百遍,不如“让自己成为一本教科书”。用心栽培自己,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是一个教师最好的“磨砺”!要练就自己有一双慧眼,慧眼从何而来?从大量的阅读中来。
张老师用亲身经历,又一次给我们印证了,老师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阅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成长路上必不可缺的营养品。写到这,我要感谢引领我们阅读的邵亚楠老师,是她给我们铺设了这条“成长之道”,能有幸在邵亚楠名师工作室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美哉!乐哉!
虞城县红旗路小学张洁
读《阿长与山海经》
在我看来,《阿长与山海经》或许是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了。鲁迅先生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忆了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述了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的长妈妈。
鲁迅先生平淡语气下隐含的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读着《阿长与山海经》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外婆,和外婆相处的一幕幕也浮现在脑海里。
外婆身材瘦小,记忆中的她总是穿着深蓝色的布衫,黑色的胖大的裤管在脚踝处或小腿处扎起来,一双小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我那时总怀疑她的鞋里有沙石或者别的什么硌脚的东西。她的规矩实在多得很,比如吃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能躺着,不然就会被噎死;打雷下雨的时候,万万不能坐在当门儿,不然会被雷劈死;半路上拾的东西千万不能吃,不然就会被*死等。到了年下规矩更多,蒸馍的时候不能说面没有了;过油的时候大门一定要紧闭,不能让外人进来;大年初一一定要说吉祥话等等,感觉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长妈妈。
外婆虽然不识字,但她肚里好像有唱不完的歌谣。“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孙猴出来作揖,里头坐个公鸡,公鸡,公鸡出来打鸣,里头坐个豆虫……”,“你个小孩真是怪,头上长颗马蜂菜,我说给你砍了吧,你说长着怪凉快”,“小马嘎,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丢在高山上,吃娘肉,喝娘汤。”“筛箩箩,打汤汤,谁来啦,大姑娘,拿里啥,狗尾巴,扑拉扑拉俺害怕,恁走吧恁走吧”“捞箩箩,打箩箩,谁来啦,老婆婆,老婆婆三条腿,气里小静撅着个嘴”……在那个精神都匮乏的年代,这些歌谣就像是我儿时的启蒙,我对她也有了空前的敬意。
外婆虽然不识字,却极重视我的学习。用钱极为节省的她只要我说要买笔啦,买本子啦,她一定毫不吝啬,伸出手,从她的蓝布衣衫里摸出一个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帕,一层一层地打开,露出她积攒的财富——毛票很少,只是一些破破烂烂的几分钱的票子,给我,去买我需要的东西。但也有可恨的时候。星期天,她会锁上外门,直到我完成所有的作业才把门打开。有时候,听见外面的伙伴在喊我去玩儿,还没等我应声,外婆就抢先回道——“她写作业呢,你们先去玩儿吧!”真是恨得人牙痒痒。但当她把一个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系在铜钱上做成的毽子或者用各种破布缝好的沙包放在我面前时,我对她就只剩喜欢了。
但她没有送过我《山海经》一类的书,即便现在我对《山海经》也不甚了解,但我想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肯定与《山海经》有着莫大的关系。有机会要好好的读一读《故事新编》。
……
当我读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时,我的眼泪就来了,外婆辞世已经十余年了。
助
力
成
长
一书,一世界;一人,一本书。这个假期让我们以书为伴,共品书的芬芳,共享书的韵味,共话书的乐趣,共领书的精髓。
未完待续……
图文:邵亚楠名师工作室编辑:胡韶倩审核:邵亚楠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