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43期(总第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为载体,描绘湟源灵山秀水,发掘湟源历史文化,歌颂湟源人杰地灵,传承湟源旧韵新貌;为古城调丹青,为丹城抒新曲;谱一阙河湟日月,吟一首古道悠悠……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屈原日等,是集祈福求安、驱疫防病、除邪避灾、纪念屈原等为一体的传统节日。主要的风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插杨柳、拴丝线、戴香包、喝雄*酒等。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他的这一壮举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戴。百姓们为了不让屈原被鱼虾吃掉,大家争相划着龙舟去追赶营救,并把用糯米做成的粽子投入江中,为的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还把雄*酒倒进江里,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酒等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一习俗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是仲夏时节的开始,正是寒气和暑气交替的时候,阴雨较多,会形成寒湿之邪,人们很容易生病,被认为是“*月恶日”。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洒扫庭院,激浊除腐,杀虫防病。并将杨柳枝或具有消*杀菌作用的艾草插在自家的大门和房檐上,以祈福辟邪,保佑平安。
另外,端午时节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自然界的许多昆虫,特别是民间所说的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都出来活动。人们便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虫的日子。
以前,河湟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不喝端午节当天的泉水,谓之“癞蛤蟆避端午”。大家都要提前一天把自家的水缸挑满,等过了五月初五之后才正常挑水喝;还有端午节请安问好也不能说:“端午节快乐”之类的话,而要说:“端午节安康!”
综上所述,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成了祛病防疫的节日。所以就有了端午节喝雄*酒、给小孩子拴五色线、佩戴香包等习俗。
民间有:“喝了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因为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五*之功效,人们在端午节这天饮雄*酒,或在额头、耳鼻、手足等处涂抹上雄*酒,意在驱赶“五*”、消*治病,防止蚊虫叮咬,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每年的端午节,大人们还要在小孩子手腕、脚腕、脖子等处拴上红、*、白、青、黑的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虫的伤害,常保平安健康。
端午节小孩子们佩戴的香包也有避邪驱瘟之意。因香包内装有朱砂、雄*、草香等中草药,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它们都具有杀菌消*、预防感冒、抗击多种疾病、防驱*虫等功效。
说起香包,那可是湟源县的一大亮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是物质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一种审美创造,是湟源历史、文化、艺术、信仰的再现。
每到端午节前一个月,湟源县城的大街小巷里都是卖香包的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在县城十字东北角的小广场和石刻公园里,更是卖香色最集中的地方。你看,每天近百个摊位在这些热闹繁华地段一字排开,那些花花绿绿、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的香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场面,那阵势成了湟源县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前仔细端祥,每个架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香包。每个香包都是经过巧妇们精心设计而制作的。她们以各色丝绸布料作面子,裁成各种不同形状、寓意深远的仙桃、莲花、石榴、红心、动物等图案,里面填充丝棉和从高山石缝内采集来的草香,以各色彩线弦扣成索,再以七彩丝线打成的穗子连结成串,进行点缀装饰,做成一件件精美的香包。
这些纯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饰物佩件有大有小、种类繁多;要啥有啥,品种齐全;做啥像啥,形象逼真。五颜六色的花卉光彩夺目、真假难辨;十二生肖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主体图案与装饰配件主次分明,雍容华贵。内放草药香料清香扑鼻、芬芳四溢。在繁花似锦的饰品之中细细观赏,小有小的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大有大的大方美观、寓意吉祥:晶莹剔透的“寿桃”象征长命百岁、健康幸福;娇艳欲滴的石榴寓意留子留孙、人丁兴旺;鲜艳夺目的“红心”表示相亲相爱、心心相印;做的最大最醒目而又最繁琐的莲花则代表高洁、清廉、富贵、出污泥而不染……
每到端午时节,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慕名而来,或买之,或赏之,或赞之。走走看看,挑挑拣拣,各需所取,满载而归,给每年湟源的端午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张秉全,网名:杨柳青,男,汉族,年12月生,青海省湟源县人,退休教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湟源县和西宁市“书香之家”获得者。现任湟源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和丹噶尔文学苑散文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