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妙术王一贤
善用经方除病患
作者/梁丽平
王一贤医生在内丘中医界久负盛名。他在中医临床上,一生致力于研究古代名医经典,善用经方治病,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加减,常有药到病除之效。所谓“经方”,一般是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收载的多首经典配方。这些配方一直为后世学者研习中医所必备。王医生研究经典古方,缘于年参加邢台西学中班,再次系统学习中医中药。当时的主讲老师是天津中医学院的王云翮老教授。王云翮是经方学派,据说能熟练背诵伤寒论全篇。在讲课中,他常常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老教授的讲解引起王一贤医生极大的兴趣,从此与中医经典伤寒论结缘,穷其精力,孜孜求之。王一贤医师说,这些配方历经两千年检验,证明其有用药精当,剂量准确;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加减灵活,功效卓著等特点。对此,王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也都得到有效验证。以下列举几个病例:1、救命汤剂。俗话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现在老百姓真的病不起,新石河村的柳老汉,因为腿痛,开始想躺着歇几天就没事了,可架不住老伴唠叨和孩子们的催促,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儿,只是有点腰间盘突出,压迫到了腿上的神经,所以会时常感觉腿痛、腿麻。如果做个微创的小手术,就不会这样三天两头的闹腿痛了。柳老汉接受医生的说法,医院,医生安排了手术。手术进行的很顺利,可是在手术后第二天夜里,老汉不明因由的发起烧了,而且是高烧39度,结论是:术后感染。这样就一时出不了院,只好给孩子们打了电话。医院里给老汉用了各种退烧的药,都是用了温度就降,药效一过就温度就又上来了,把所有的医生也急的团团转,还是查不到原因。没办法,医生医院。医院,又重新做了一系列的检查,还是查不出病因,最后还是给定性为术后感染,继续用药。三四天后,还是不退烧。有个经常走动的亲戚说,是不是撞邪了,要不找个“明眼儿”给看看吧。遇病乱投医,管他那,定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孩子们通过那个亲戚找到了据说在内丘一带很有名气的一位“明眼儿”,按老神仙的要求上供品、许愿金……一番法事做完,柳老汉的病情依旧。医院的医生也无语了,并委婉的告诉他们,这个如果持续高烧,身体的各项机能会衰竭,让家属做好最坏的准备。所谓否极泰来,在全家人都束手无策时,女儿突然想起给她看好病的中医——王一贤医生,于是,她提议找医生给看看。女儿找到医生,跟王医生把病情详细叙述了一遍,王医生又反复询问后,果断的开了一剂中药,让他们抓紧拿药煎熬。药是一剂三煎,合在一块,分三份。王医生告诉他们,药先喝一份,病人喝药后四小时以后温度会降下来,马上吃第二份,然后再吃第三份。第二天再抓第二剂中药。在所有西医束手无策,西药无效的情况下,吃了中药后,真的如王医生所说,柳老汉第一次用药四小时后,体温有所下降,然后第二碗,第三碗,老汉的体温没有再升。儿女们第二天赶紧又找到王医生去抓药。王医生又给他们开好第二剂。一连三天老汉的体温没有升高,医院里的医生也很奇怪,但好在这也正是他们所盼望的结果。就这样,在*门关走了一遭的柳老汉又回来了。用老汉的话说,就是王医生给了他救命的汤剂。康复后的老汉,目前身体健康,70多岁了,还和老伴在老家居住,并和王一贤医生成了很好的朋友,时常邀请王医生去他们家做客,也会请王医生品尝他摸索种植的灵芝,桑椹,核桃。2、巧用青龙汤止咳。孩子是朝阳,是希望,少年强则国强。这往大了说是一个国家希望,往小了说是一个家的希望。孩子有事儿,有个头痛脑热的,那牵动的可不是一个人的心思。尤其是前几天天我们国家计划育,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所以说这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的,那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是紧张的不行不行的。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好说,哪痛哪痒了,可以说的清;哪里不舒服了,能够指出来。但是小一点的孩子,一不舒服,要么哭闹,要么蔫巴蔫巴的,让人揪心。所以说孩子病了,事儿大。是年冬天,王医生医院入院治疗四天,还是高烧39度的年仅三岁的小孩。据孩子父母说,小孩因为突发高热,咳嗽剧烈,医院,入院胸片显示支气管肺炎,当日给予青霉素药物静脉滴注,次日冷凝集试验阳性,提示有支原体感染,加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连用四天不见效果,体温仍在39度以上。口服布洛芬后出微汉,体温可隆到38以下,但只能维持2小时,后体温又升到39度以上,并且咳嗽剧烈,夜间都是浅睡眠。而且还咳声不断。院方建议上激素治疗,而孩子家人知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极大,因此慕名找到王一贤医生。王医生通过小孩的体征,果断选用小青龙汤方剂,为患儿下方。王医生让患儿家属按方抓药,自行煎煮三次,混之,分三份。下午四时许患儿服用每一份,间隔四小时服第二份。到晚上约九时,患儿出大汗,体温降下来,遂即沉稳入睡,一直到天亮,夜咳也只是偶尔几下。次日早餐后,服第三份,白天患儿未再发热,咳嗽也少了很多。遂按方抓第二剂的药。当日又按前日方法服药,第三日,患儿病愈。患儿父母及亲人大喜。制作锦旗,以致谢王医生大智!3、“四逆汤”止泻。王医生精研古方,对于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很都是“一剂知,二剂已”,所以王神医的医术也为很多人推崇。是年,一位八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患上腹泻,白天3-4次,夜间3-4次,百治而不得其果。俗话说“好汉架不住三泡稀”,更何况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时值隆冬,农村取暖的条件又不好,老人夜晚起来三四次,连被窝都暖不热,就要又需要穿衣。虽然,子女们孝顺,但是老太太自认为大概要是要归去了,精神都萎靡了。老人家的情况特殊,很是让家人头痛。后来辗转得知王医生的医术,赶紧找到王医生。王医生不负众望,果断的下方用“四逆辈”一剂便使老人腹泻次数减少,五剂基本痊愈。后又吃三剂巩固疗效。老太太及家人万般感谢,遂送锦旗一面“神医慧眼,药到病除”。4、古方克坚癌症。癌症是目前医疗技术还未能攻克的难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困顿。人一旦确认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生活质量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会给家人的生活带来阴影。所以人们对癌症,一直畏惧如蛇蝎。虽说不能治愈,但是亲人患病,谁又愿意让亲人等死呢。王一贤医生因为对古精研而,许多患者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找王医生看病。医者仁心,王一贤医生从心理上宽慰患者,更是把传世的古方活用,为患者减轻了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王一贤医生接诊的患者,大多是慕名而来。其中,有一位胃癌晚期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患者面色苍黑,骨瘦如柴,心口堵塞感严重,不能进食,且无食欲,即使少进流食也会呕吐不止。用患者和亲人的话说,就是生不如死,患者自己受罪,亲人难受,家里的气氛压抑沉闷。经人介绍,这名患者找到王一贤医生。王医生根据胃热而脾寒,中焦郁结不通,胃热气逆故进食即吐,故食不下,腹胀满的症状,果断以痞症定方,抓药。患者进药二剂后,见大效。能少进流食而且不再吐。王医生据此方加减调和,继服数十剂后,患者状况基本平稳,使患者及其家人燃起了希望,家里又有了笑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用古方医治了无数个现代西医所治不好的病患。这与一直以来,王医生潜心研究,并通过自己的智慧灵活运用所分不开的。王医生为传承经典古方,使经方古为今用,而倾尽毕生精力。王医生不但将古方用于临床,而且不断的从理论上去研究分析其治病机理,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他认为,《伤寒论》的精髄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要古为今用,但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他在临床上注意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并写出了许多的心得体会。如,先后写出了《伤寒论》重视阳气,略论附子的临床应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方剂治疗寒热错杂证探讨。《伤寒论》止咳喘善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伤寒论》治疗腹痛,病因病机与痰、水、气、血、食郁结浅析。《伤寒论》治疗腹泻,温、清、涩三法浅析。漫谈《伤寒论》治疗精神神志异常的方药。浅谈《伤寒论》论治心悸以水饮为主。《伤寒论》水饮与眩晕的关系浅议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