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味慈溪许耀祖
上次慈溪游一湖,水雾迷离,远方隐约一角*褐的山寺,动人之极。我们遂萌生一个想法:“不如去写慈溪人的生活,可快,亦可慢”。慈溪的快是不必写的了,它有这个自信。慢又如何找寻?又要慢的诗意?于是我们将眼光投向了当地的几位文化大家,他们抛开芜杂,有将时间沉淀的风度。
老蒋就是其中一位。
老蒋,全名蒋利明,是慈溪桥头人。深居简出,平日看到他,还以为是见到下了深山的行脚僧人。因为他常着一件蓝布褂,一双粗布鞋,肩上挂一只褐色麻袋,灰白的长须,神态温和,步履翩翩。
他的住处,是桥头的四五间房子。窗外一大片稻田,前面一片绵延的南山。
我们印象里,老蒋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品茶大师。他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
老蒋在屋南开辟一处茶室。外观,就是很寻常的那种砖瓦平房,但一走进去,就大为惊讶。整处室内,总能闻到盈盈烤茶的香味,栗熟的味道,很寻味,好似匠人的空间。
茶室内,陈列着各款各年份的茶,都是最好的茶叶,我们有幸喝上了几盏,感觉从没喝过这么好的茶叶,齿颊留香,满喉咙舒爽,可见是稀缺上品。还有琳琅满目的各式茶器,譬如一只由近山泥土烧制的越盏,染了千峰翠色,来喝一种近山开采的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其余每一个物件都透露着丰富的生活气息,一一由老蒋从各地采来,或朋友、匠人赠予。
一处昏暗的角落,惹人瞩目,那里是一个独立茶饮空间,是我未曾见过的:数把没有上漆的老式竹椅围成一圈,其间是一只积满柴灰的炉,一把悬着的铸铁茶壶久经火烤,茶渍斑斑,下面有一老石磨做底,墙挂几张书画。老蒋说,再过几个星期,秋寒催刀尺了,就可以在这里生个炉火,煮壶茶汤了。
试想烂雪片纷飞时,有朋自远方来,拾柴烧火,煮一壶老白茶,炉正沸,伴一碟绿豆糕,一盏笋豆……
一种慢的深情的生活。
茶室尽头,是一张古朴的木桌。他常在这里瀹一壶茶,与访客品茶。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感悟,譬如这种茶的香味、口感特征等,提笔录其所述。兴会淋漓之际,还会落成诗句。茶友对他的收藏经验很感兴趣,他也乐以分享。
不在这里的时候,他就在小茶馆、茶店里买点茶,或寻访到一些文人的书房里喝茶,或者踏入云山古寺中,与寺僧泡一壶小茶,喝到日落西山,灯下虫草鸣起。细心的寺僧留了一间专供他用的禅房。于是,大小茶馆、远近山寺、文人书斋、烧瓷瓦舍、山径湖畔,总有他不定的影子。
他不高调,柔和细腻,像是山间的一缕清风。有人向他问茶,他寥寥数语,一间茶店顿时日进斗金,可是,他不再多语。全市向他问茶,他欣然应允,铺纸磨墨,数日写成一则好文,于是,我们常常能在《慈溪日报》醒目的角落看到“老蒋聊茶”这个系列,笔力老练,文从字顺。
其实,老蒋更是一个书法人。他的茶喝到了一座高峰,他的书法则是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他的字,飘逸洒脱,云雾缭绕,有魏晋碑书的风骨,又有唐宋狂草的飘逸,却无法道出他的字属于哪一家哪一派,有人说,他写的是自己的风格。
老蒋喝好茶,也写好字。他也不吝笔墨,把字赠予友人,友人大喜,常夜里挑灯玩看多次,不曾厌倦。他的字也常常出现文人的书房,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茶馆里,他喝茶来了兴致的时候,铺纸磨墨,甚至在一些茶纸盒上斜行作草,此茶即沾染了文化气,来人即争相购入收藏,如获至宝。
当山僧度算着老蒋什么时候再来喝茶的时候,慈溪的时间就慢下来了,一种好的品味也就出来了。
人物介绍
蒋利明
高级评茶师
桥头镇书画影协会会长
慈溪茶促会茶艺培训聘任教师
地山茶聊主人
...END...
品味慈溪
ID:cixilife
优惠·资讯·生活
让您足不出户感受生活品味慈溪
每日发布慈溪最新吃喝玩乐讯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