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发展纪实
赤大白铁路,中国北煤南运第四条大通道。北起锡盟的西乌旗白音华站,南至赤峰市赤峰北站,连接火白、集通、巴新等六条铁路,与锦赤铁路一起,把蒙东、辽西以及环渤海经济带紧密相连。作为赤大白铁路的管理实体,国家电投物流赤大白铁路公司立足铁路运输市场化运作思路,推行自管与委托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协同开放的经营哲学,纳聚了来自全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各大劲旅,与赤大白铁路公司共同践行着通疆达海的战略构想。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演兵场上,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战天斗地、精修细养、守护寸寸铁路安全;他们纵横驰骋、勤奋执着、运送滚滚乌金出海。他们,就是来自中铁三局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的八百名将士。
真诚服务才是硬道理
年10月,中铁三局运输工程分公司凭借雄厚的铁路运输管理实力、良好的“三局运输”品牌影响力,配合完善的技术方案,从众多竞标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赤大白铁路二、三标养护任务。承担赤大白(独石—白音华)正线.公里、到发线36.公里、段管线12.公里全部线桥隧设备养护任务,总计养护里程公里。
如何才能赢得业主的信任,并以此为发力点,撬动国家电投铁路运输市场这块大蛋糕,使之成为支撑公司铁路运输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地”?
带着这样的神圣使命,中铁三局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人开始了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年5月,赤大白铁路建成进入初验和验收阶段。线路初验和验收工作,既关系到业主投资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日后线路的运营状态。由于业主配备的工程技术人员有限,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全线验收任务。在此情况下,业主主动邀请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参与线路的单位工程验收工作。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先后三次组织30余人的专业队伍,历时近一个月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年6月,赤大白铁路验交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但一些施工单位的线路状况迟迟达不到验收标准,为了确保赤大白铁路重载试运行列车按时开通,赤峰铁路运输分处主动请缨承担了施工单位20公里的线路清筛和40公里的大机养护任务。经过20余天不分昼夜的顽强拼搏,如期完成了任务。他们这种顾全大局、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业主的尊重。
年7月,赤峰铁路运输分处正式接管赤大白铁路后,针对线路状况差、限速地段多等实际问题,适时开展“百日大干”活动,补充道碴、捣固线路、整治边坡、加固桥涵、治理沙害、排查隐患……截止年底,全线彻底消灭了限速地段,线路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重载列车时速一举提高到60公里,为业主顺利完成年度铁路运输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业主多次在各种会议上称赞他们:中铁三局这支队伍能吃苦、能战斗,讲大局、讲奉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
年10月,赤峰铁路运输分处DF8B/两台机车正式上线运营。意味着分处现场保市场、拓市场的经营策略,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年12月,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再次凭借良好的信誉承担锦赤铁路赤峰北至朝阳北委托运输管理任务,双方的合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截至目前,分处在赤大白、锦赤铁路投入内燃机车20台,年货物运输量超过万吨。累计承建了赤大白铁路桥涵路基整治、白音华三号矿专用线铺轨、大板储运中心工程货场、赤峰北站新建综合楼工程等90余项单项工程,合同总额达到万元。业主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自管+委托的管理模式是符合市场形势、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要求的举措,我们和委管单位之间已经由最初的甲方乙方关系成为现在“两位一体、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合作共赢”的统一体、同盟*。
有效管理成就高品质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分处现有员工名,其中劳务工名。下辖大板东工务段、赤峰北机务段两个生产单位,集铁路运输和工程施工两大专业为一体。除承担国家电投所属赤大白铁路、锦赤铁路部分委托运营管理任务外,还承担巴新铁路联合运输任务。分处拥有DF8B型内燃机车14台,DF4B型机车6台,在赤大白铁路赤峰北设检修车间一座,具备机车小辅修及临碎修能力。拥有大型机养捣固车1台、轨道车1台、K13型石碴车10辆,其它各种小型养路器具余台套。具备重载铁路线路维修养护能力和机车牵引能力,具备铁路运营线、桥、隧、涵及房建设备大中修施工能力和技术水平。运营管理里程公里,年运输能力万吨以上。
赤峰铁路运输分处是如何从七年前“一无所有”到现在“举足轻重”的呢?带着疑问,记者深入大板东工务段、赤峰北机务段进行了实地采访了解。
农历正月初九,记者驱车来到大板东工务段。一座并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就是工务段的办公楼。
走进小楼,记者看到过道的展板上有这样一句话:拓荒的豪放、守成的细腻、赛跑中拒绝平庸。工务段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中铁三局运输工程分公司的企业精神。中铁三局的铁路运输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年的牙林铁路。上世纪70年代,中铁三局挥师南下、扎根山西,组建新线铁路运输处(运输工程分司的前身),参与晋煤外运大通道——太焦铁路的建设和临管运输,从此与煤炭运输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孕育了勇于拓荒、极致守成的文化底蕴。四十多年来,运输工程分公司先后参与了全国45条铁路的运输管理,积累了丰富的铁路运营管理经验。现在,全国共有五条年运量超亿吨的铁路,运输工程分公司就参与了其中三条的运营管理。自年以来,公司铁路运量连续五年超过一亿吨。
工务养护维修作为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在国家电投铁路运输市场的破冰之作,他们在这里倾入了大量心血。可以说,分处现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运输工程分公司最大的工务养护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
“春融、夏洪、秋整、冬雪,一年四场‘战役’,加上一场从春刮到冬的风,这条线天就没有让我们消停过。”工务段负责人笑着说。“此外,还要时刻保证管段内公里的线路,钢轨轨距在‘+6mm、-2mm’范围之内,线路高低和水平不超过±4mm,要想满足这种毫米级的要求,没有一整套精细完善的制度和办法是不行的。”
工务段结合管段内点多线长、高填方、深路堑路基多、桥隧结构物多、线路坡度大等特点,设置大板东、白塔子、白音华3个维修车间,1个综合车间,大板东、白塔子2个桥隧养护工区,1个探伤组,1个房建组,1个大机组以及13个线路养护工区,使整个工务段形成一个高速协调运转的大联动机。工务段围绕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突出抓制度建设、作业流程和问题整改。先后制定出台了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种安全管理细则、检查考核标准等在内的覆盖全部工种、全部作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办法,形成“管理有规范、作业有标准、应急有预案、行为有准则”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无缝对接。
赤大白铁路是一条典型的高寒地区重载铁路,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加之每年两千多万吨的运量,线路、钢轨损伤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日常维护中,工务段对线路变化较大、轨向高低不良地段提前进行K车补碴,利用“天窗修”进行重点整治,运用小型养护机械对几何尺寸偏差部位进行精细化养护,将大机捣、小型机械与人工养护进行有机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工务段针对内蒙古高原昼夜温差大的显著特点,加大线路巡查力度,将巡道时间改为0点至8点,增设防三折检查小组进行日间巡回检查,两个探伤小组每月对全线探伤一次,长大隧道、长大桥梁及小曲线半径等重点地段每月探伤两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铁路时刻保持在安全状态。
机车牵引业务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在分处的比重却与日俱增,从最初年运量36.85万吨迅速飙升至年的.7万吨。截至年2月29日,机务段安全累计行走万公里,完成运量7万吨。成绩的背后,是机务段更为精细、更加有力的管理。
在登乘机车去往清雪现场的路上,记者被两位乘务员一板一眼的动作震撼了。“前方桥梁,注意!”副司机伸出右臂双指并拢,指着前方的大桥喊道。话音刚落,司机马上重复:“前方桥梁,注意!”一路上,列车进出站、信号变换、穿越桥梁、隧道,两位乘务员从未省略过一次手比眼看、呼唤应答。每一次例行巡检,副司机都向司机汇报巡检情况。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执行的是《一次乘务作业标准》。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这句对乘务员来说不是口号而是天条。标准化作业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而是对国家和企业财产安全的负责!
机务段运用管理14台DF8B型内燃机车,6台DF4B型机车。要想确保20台机车趟趟安全、列列正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来,面对安全上的重重挑战,机务段在保安全上可谓殚精竭虑:
织密制度“约束网”。先后制定了《员工岗位职责、作业标准汇编》、《内燃机车检修工作要求及检查办法实施细则》、《干部安全检查量化办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百余项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防控体系,真正实现按标准作业、用规矩考核、靠制度办事的安全管理格局。
构筑设备“防火墙”。分处投资近万元为机车配置了LKG-0行车监控装置、无线调度传输系统等七项设备以及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在赤峰北设置检修车间一座,配置了JZ-7制动机试验台等68台套检修试验设备。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五小”发明创造,推进装备升级。《-1型调压器简易测试装置》、《防破损增压器进气道》等十余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授权专利,筑牢了安全运输科技防线。
叠加文化“正能量”。他们把学习作为员工最大的福利,以“员工业校”、“机务微学习平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等为载体,着力提升员工团队素质。他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冬运”、“百日安全”、“安全生产月”、“案例讲析”、“安康杯知识竞赛”等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员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以及“群安员”、“青安员”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体员工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奉献担当方显真本色当列车快到天河梁隧道时,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河梁隧道穿越大兴安岭南端山脉,位于赤峰与锡盟交界处,是赤大白铁路的分水岭。出了隧道口,就基本到西乌旗境内了,这里低山丘陵居多,年平均大风(七级以上)日数最多达天,最低气温零下40度。你很快会看到这里的特产——“白毛风”。
果然,当轨道车驶出隧道后,映在眼前的是一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绝美景观。但这种诗人情怀很快就被扼杀在脑海中,狂风卷起积雪甩在机车挡风玻璃上,发出唰唰的响声。轨道车大概行驶了五、六公里之后,就到达清雪的目的地。
打开车门的那一刹那间,刺骨寒风呼啸着扑面而来直透肌肤,虽然穿着*大衣但好像并不怎么管用。铁轨已经被积雪掩埋,放眼望去,除了茫茫白雪找不到任何移动的参照物。
20多名养护人员早已踩着过膝的积雪,奔向现场,用锹铲将铁轨上的积雪铲向线路两旁。狂风似乎要考验除雪勇士们的意志和耐力,刚刚清出一段路面,只消一阵风就让铁路再次消失得无影响无踪,人与雪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回到车上,工务段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年风雪比去年大得多,白毛风频频光顾,加上管段内有多处大拉沟地段,一刮风线路上的积雪就飞速增长,不到一上午积雪就能超过CM,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
为保证线路畅通、列车安全正点,赤峰铁路运输分处成立了人的除雪突击队,配备轨道车、平板车、挖掘机、方锹、冰铲、皮衣、套头防寒帽等工具器物,做到哪里有雪哪里就有清雪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年1—2月间,赤峰铁路运输分处累计组织清理线路积雪次,合计清雪62公里,筑挡雪墙12公里,清扫道岔余次,轨道车配合清雪9次,调动机车载人清雪11次,累计出动清雪人员人次。他们就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精神,确保了整个冬季的运输安全。
清雪,只是赤峰铁路运输分处人战天斗地保畅通的一个片断。在这条自然条件极其艰苦的铁路线上,赤峰铁路运输分处人用他们朴实而伟大的付出,经受了无数次的考验,赢得了各方的赞誉。
年7月24日16时30分,老天爷像突然被人捅个大窟窿,暴雨肆无忌惮地四处倾泄。
“沙力嘎坝工区K+—K+处山洪暴发,护坡坍塌,机车及时被挡停后,车门以下及部分车辆被泥石流掩埋。”……
险情就是冲锋号。分处在认真分析灾情后,迅速制定抢险方案。分处14个工区、实习学员、大机组成员、紧急租赁的二十余台工程机械、临时雇用的名劳务工全部投入抢险。水害现场,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山洪暴发、泥石流、路面坍塌等危急情况,抢险人员清除塌方、堆码沙袋、打桩护路、补石砟、填片石、整道床,分秒必争忙而不乱。机械无法出入,就用铁锹挖,用手刨,强行清理轨面。大雨中,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从头流到脚,他们全然不顾,累了困了,就倚着泥泞的沙袋稍作休息,没有一个员工临阵退缩。有的衣服摔破了、身上摔肿了,整个人都成了“泥人”,毅然坚持在抗洪一线;有的已经年过半百,仍旧不怕疲劳,冲锋在前,在风雨中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巴彦工区水井房被水冲走,后勤员工身背数十公斤的水和食物踩着过膝的泥淖徒步10公里将食物送到现场;就连来工地探亲的家属,都主动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购置食品、运送物资……
与此同时,赤大白铁路的险情得到运输公司领导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