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无疑是北京最好的季节
蓝天朱墙红叶微风
趁着好时候到北京走了一遭
从小就对味道很敏感
闻到的尝到的
总是会被牢牢的记住
北京的味道于我
就是祖奶奶的一顿茴香馅儿饺子的味道
就是天兴居炒肝儿和猪肉大葱包子的味道
就是草厂头条胡同儿那些老宅子里淡淡的发霉的味道
再次回到这里多希望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
特意挑选了A虽然不是飞机迷
但是还是对这个有四个引擎五百多个座位的空中巨无霸很感兴趣
到北京的第一天天气特别好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
阳光投射下来树叶也绿得可爱
王府井老牌的商业街
就像广州的北京路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个步行街
满是游客跟各色的小吃摊
有点吵闹有点杂乱
来到北京的游客应该都会去八达岭长城
第一次到北京的话还是很值得去的
一路爬到顶峰做一次好汉
不过八达岭却不一定是最好玩的长城
有些野长城还更有味道
野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未经开发的
可能没有路可能非常陡可能连墙砖都是松动的
但胜在没有那么多小红帽呀
这才更可以一览长城的雄伟壮观吧
天坛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地方
因为里边有个回音壁
回音壁其实是皇穹宇的弧形围墙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墙壁的两边
不管用多小的声音说话
另一边的人都可以听到
声波可以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
传到一两百米的另一边
小时候怎么玩都玩不够
可惜呀为了保护回音壁
它已经被栅栏围起来了
没有体验过的人们也只能在脑子里体验了
儿时的记忆也成了永远的记忆
去到天坛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
但是还是很多旅游团
所以瞄了一眼祈年殿
就迅速撤离了
故宫很想挑个天特别蓝的时候再去
可惜从第二天开始每天雾霾相伴
照片也就没那么漂亮了
而且人山人海还没走到门口已经看傻了
第一天去的时候直接吓跑去吃涮羊肉了
做了一晚的心理建设第二天特别挑选了接近午餐时间
心想小红帽小*帽小蓝帽们应该去吃团餐了吧
没想到还是tooyoungtoonaive
人还是多得想哭
所以下面的照片里不是仰角就是溜边儿
心塞到无法呼吸
自南向北匆匆经过各个宫
出了神武门就是景山
在故宫里还是会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在景山上就不一样了站在山顶的万春亭
反过来看故宫就有种正襟危坐的感觉确实霸气
可惜的是有厚厚的雾霾
故宫隔壁是中山公园
要是不想看那么多人
也可以先去中山公园躲一躲
景山下来右转一街之隔就是北海
恍惚记得小时候的
“让我们当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但除了白塔九龙壁跟这首歌好像也没什么了
恭王府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
曾经是和珅的府邸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这里就不啰嗦了
就想如果能避开吵吵闹闹的旅游团
慢慢走细细看
想必是极好的
南锣鼓巷名气很大从北走到南
都是各色小吃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
好像只剩脏乱差了
相比南锣的喧闹
还是更喜欢北锣的安静
大栅栏别念错
不知道的可能会一本正经的读成“大炸蓝”
老北京都念成“大拾烂儿”
如果哪位游客问路说“请问大炸蓝怎么走?”
那一准儿得让老北京笑掉大牙
至于为什么念成“大拾烂儿”
据说是之前在西单一带确实有一条叫大栅栏的胡同儿
为了区别两个地方才把前门这里的大栅栏读成“大拾烂儿”
很多很多年前的大拾烂儿跟鲜鱼口儿
并不是现在这个翻新之后古不古新不新的样子的
那个时候前门一带还没开发
一条条的小胡同里都是老老的四合院儿
住着几家人共享着一个自来水管
厕所也是公共的不方便得很
但是也热闹得很充满人情味儿
现在很多老房子都拆了重新建了仿古的建筑
可是仿的就是仿的
没有岁月的沉淀
缺少古朴的味道
再没有老北京的韵味
也没有那股人间烟火气了
好了好了
这次总算不是完全的美食介绍了
然而
菜已备好这就上桌
下飞机就拎着箱子来到了传说中京城最好吃的日料店-鮨心屋
等行李耽搁了好一会儿去到那里的时候刚好赶上了lastorder
话不多说 いただきます?
海胆刺身鲜甜丝滑入口即化
甜虾刺身最喜欢甜虾糯糯的口感
炸虾芒果沙拉鲜甜爽口甚是开胃
整条海鳗寿司
海胆*舰鹅肝寿司
蟹膏*舰
心屋卷这个卷太厉害!不得不说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卷
食材包括了三文鱼卵海胆和牛三文鱼炸虾跟牛油果
一整块塞进嘴巴里首先被味蕾识别的就是和牛的香气
夹杂着海胆的鲜甜味道丰富极了
然而软糯的口感只是刚开始的感受
继续咀嚼炸虾出现了脆脆的面衣包裹着甜美的虎虾
给了舌头另一个层次的满足
当你心满意足的觉得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
三文鱼卵又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它们会突然在嘴巴里爆开在所有的味道上
再加多一层大海的味道
这个卷我给一百颗星简直太赞
冷静一下来个什锦天妇罗
这个金枪鱼拼盘也是我的爱
包括了蓝鳍金枪鱼背寿司中腹寿司大腹寿司跟碎肉小卷
别问我哪个最好每个都好
最后来个甜品柚子雪糕
清清爽爽柚子味道很浓郁
鮨心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