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导读
一月梅花绽放,二月迎春花开,三月桃花烂漫,四月海棠争艳。一踏上农历五月,艾草青青,飘香的端午如约而至,节日的气息溢满街巷。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积淀,传承至今的有拔艾草、折柳条、炸油糕、吃粽子、挂香包、赛龙舟、戴五丝线等各种各样的民间风俗。其中拔艾草是端午节的序曲,是每年一度飘香摇曳的约定。张老师的《艾草飘香时》,把我们提前带入了这个传统佳节。她亲近大自然的清新晨露,感受家人团聚的温馨亲情。叙的家常事,说的平常景,语言朴实细腻,情思生动感人。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她的美文,一同呼吸端午清晨的艾草香味和被晨露浸润的泥土味儿,找回我们传统节日里朴素、真挚、美好的东西!(赵凌悦爸爸)
艾草飘香时
文/张永娟
总是感叹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转眼间,又是一年“艾飘香,麦儿*”的时节。
这几年的端午,算是自己过得最为庄重的传统节日了。这个季节草正青,树正茂,花儿正好,不热不冷,是与自己最为合拍的时节。所以,每每借着端午早晨“采艾蒿”的传统,我总能把自己早早叫醒,上山采艾。家里老人说,这个日子要赶在阳光出来之前、草们挂满露珠之时采摘的艾蒿最好。对此,我深信不疑,山里长大的我一直觉得一切生命都有灵性----端午时节披着晨露的艾蒿一定是它成熟旖旎的人生好时光吧。
每次出门,都别庆幸自己会比他人起得早,因为每每走出去,都能看到更多的勤苦的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可能是开着三轮车载着满车艾蒿叫卖的山里人,也或者是一大早采摘了新鲜果蔬趁早卖个好价钱的农人,还或者是每天顶着月光便开始摆摊卖早点的生意人。这个时候的街道往往是干净且清静的。走在熹微的晨光里,感觉自己周身都好像着了一层光亮,也似乎透着新鲜呢。
走向镇子后边的堡子山,早有行者已抱着大捆的艾蒿往下走了,不觉有几分愧意。试想,如果自己是这端午日子的第一个朝山者该多好。
依稀记得前年的端午我就来堡子山采艾,那会儿,大片的地空着,自由地长着些杂草,艾蒿便混杂其中,不需要爬很高的山就可以采摘很多。可是,今天走过一个弯儿又一个弯儿,只能依稀寻觅到艾的身影,还都是枯瘦发育不良的样子,混杂在一片水蒿里,如果不是背面泛着白光,还真认不出来。原来的很多荒地现在都被人开发种上了菜,让我好一阵失望,人啊,为了口食之需,掠夺了多少花草的栖居地?
还好,快到山顶的地方,果然没人种菜了,艾蒿才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安身之处。但是高处虽然光线充足,水分却明显欠缺,艾们长得个头普遍不高,不过叶子似乎都在努力,每个叶片如同张开的手掌,向四周伸展,叶面一律向上,背面泛着莹莹的白光,向人们宣告,“我是艾蒿!”仔细看,身上还存留着露水。突然就记起自己做姑娘时,隔壁的曹老师,一个极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她告诉我说:端午的早晨要去踩踩露,这样,一年不得脚气。记得当时我俩就踢踢踏踏着个拖鞋跑出去,沿着学校前面的河堤找“艾”,见到了,便高兴地上去一翻猛踩,阳光洒在我们兴奋的脸上……
想到这儿,我张开双臂,让各种草的叶子濡湿我的手掌----清凉凉的,就好像露珠顿时成了小小的鱼儿,游向我的皮肤深处,惬意极了。这时,我只愿做深呼吸,空气里飘着的艾香味儿和被晨露浸润的泥土味儿就这样被我吸收和吐纳,我似乎都能感受到体内的污浊之气正被这新鲜的气息所替换,整个人就好像从内到外被洗过一样,变得轻灵起来了。这样的感觉真好!
不知道为什么,有了这番美妙的感受后,我竟有些不忍去割艾了,是的,只能是“割”,它的杆长得很坚韧,不见利器不能折断。一旁的丈夫正割得起劲儿,还怪我不赶快动手,他哪里知道我此刻这番怜香惜玉的心呢?忽然记起杨全良老师有次讲课时说到:一头猪的最大价值就是让自己吃得肥肥壮壮地来供养人的胃,一支粉笔最大的价值就是被用得粉身碎骨来服务学生,而一张纸最大的价值就是让自己被敬惜字纸的人写得满满当当。我不觉得有了借口,艾的最大价值就是在端午这天被人采摘回去发挥它的药效和驱邪的作用吧?于是释然,也便采摘起来,但也在心里暗说,别怕疼,我不会带走你的根的,后面你还可以接着长,感受这个世界的风雨雷电,雾霭流岚与日光虹霓。
回得家来,单位门口插两支,单元门口放两支,家门口放两支,连楼道高高的窗户上我们也放上了两支,顿时,端午的气氛营造出来了,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元宵节时分。据说,艾可以防蚊虫,这么一想,便好像看到傍晚时分,那些探头探脑的蚊虫闻香逃遁的狼狈样,我不觉傻笑了。隔壁大妈还探出头来,问我们能给她一些艾蒿吗?怎么不行,本就是山里大家共有的东西,非常乐意分享节日的气息。公公婆婆看到我们抱回大捆的艾,也喜滋滋地说,给每个窗台都插上,这个日子的艾最好,等阴干了,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事呢,艾灸、泡脚、煮鸡蛋。再看餐桌上,婆婆已经准备好了煮好的蒜、粽子,还有买来的油糕,切好的咸蛋,好丰盛的端午早餐!最主要,吃了它们,会换来一夏的心安。
中午,陪同老人去了周边的村子,药房干过一辈子的婆婆认识很多的野草,跟着她出去,总有事做,各种草她几乎都叫得出名字,什么车前草、刺芥、蒲公英、千里光……婆婆说,端午这一天很神奇的,百草都是药,晚上回家熬了水泡脚,能治很多病。我愿意相信,古老的文化传承里很多东西都是科学无法作出解释的,我便陪着老人一同拔草,一会儿时间就拔了两大袋子。在一个院子的铁门边,我也认识了何首乌,果然缠络在栏杆上,不过没有木莲藤,否则鲁迅“百草园”的情景就会在这里上演呢。两个老人八十多岁了,每天过着单调的生活,深居简出,难得在这样一个天蓝云白的日子出来走走,感受感受这个时节缤纷的生命。老人显得都很高兴,我心里也自是欢喜。平时陪老人的机会太少了,他们也是喜欢四处走走的。
晚上,用百草煮水来泡脚,草的清香味儿煞是好闻,那种叫“百里光”的草果然神奇,泡过之后,的确感觉皮肤光滑。
带着端午的药香上床,应该做梦也是香的吧!“三更有梦艾当枕,最是人间幸福时!”(写于年端午节)
借机整理自己的端午打油诗:(年)端午晨起,披霞出门,
早有行者,采艾正勤。远观蜃景,恍若仙城,
近赏野花,自在芳芬。山里风光,不负晨昏,
常醉其中,快意人生。五月初五,正当佳节,
抱香送君,端午安康!年:清晨沐朝阳,采艾行山上。
青青草叶香,莹露沾我裳。正喜来得早,却遇早行媪,
试问哪里好,还指半山坳。急急跨步走,忽逢岔路口,
随意入其间,艾叶正丰饶。忙喜把叶摘,幽香自在怀,
感叹端午日,能来真趣来!
感谢阅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