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时间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太阳位于*经0°(春分点)时。春分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年春分时间为:3月20日18:29
《明史·历一》
“分者,*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春分节气的意义
①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
②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所以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大家都知道,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
又春,喜气也,故生。”这是《尔雅·释天》中的句子。
小篆的春,写作“萅”,草木春时生长;
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
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
颐养三和
什么是生呢?
《易·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我们要做的,其实是与天地之大德去合,与道相合。
什么是“逆从”呢?
《*帝内经》中说: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与道相合,关键在于“从”与“逆”。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春分之际,要从不要逆,要了了分明,要分得清楚。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叫“契天合道”。
《*帝内经》中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春主肝,通仁。
春天为什么会“逆春气”?
因为想收得太早,拔苗助长;
当你告诉他不要着急,秋天会有好收成时,
就不会逆了。
什么是“春夏养阳”呢?
春夏养阳,狭义指的是养肝和心;
深入讲,春夏是养无形不足。
在中国文化里,
阳之极,是以乾卦来指代的,也就是天,也就是道。
比如植物和人,春天都在生长,
小孩长牙长个子,那是有形。
春夏是有形太过而无形不足。
所以,圣人智慧,是“损有余补不足”——养无形。
春分养生,人们在保健养生要保持饮食、起居、寒热规律平等,及保持阴阳平衡,这关键体现在精神、饮食、起居上的调摄等等方面上,因此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春分时节要注意的“衣食住行”。
春分,北半球阳光逐渐增多,天气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较大,而且还不时会有寒流侵袭。此时养生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尤其应注意下肢及脚部的保暖,穿衣以下厚上薄为宜。“勿极寒,勿太热”,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总而言之,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春捂秋冻”的原则,做出合理安排。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蜂蜜也是“吃春”的首选,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清肺解*。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马兰头:马兰头,又有叫马兰、螃蜞头草、田边菊等,我国大部分地区路边及田野有生长,也有人工栽培。其含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蛋白质、脂肪、钙、铁等,味辛性凉清热解*,凉血止血,对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衄血、血痢等都有一定食疗作用。把马兰头做熟加调味后,美味可口,为家庭喜食的蔬菜之一,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可达清火明目之目的。
初春的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随之生长繁殖,为避免春季各种疾病的发生,预防措施必不可少。家居生活中,要注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上午8时左右,一般气温较低,空气质量也较好,是开窗通风的好时机。此外,居室至少还应在午睡后和晚睡前开窗通风。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起居有常对于养生也有很好的帮助。“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健康投资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所以,开春之后,应根据自身状况增加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跳迪斯科、放风筝等都很适宜。经常锻炼身体,不但可使免疫力增强,减少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的发生,也会使思维更加敏捷,去踏青问柳,游山戏水,最能陶冶情操,使心胸开阔,气血调畅。
艾灸
春分艾灸:疏肝火、养脾胃、补气血中医学认为,肝木应春。阴历春三月,肝气生发,肝阳易升,容易引起头昏、头晕、失眠、焦虑、抑郁;而肝木生发太过,容易克伤脾土,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道问题;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乍暖还寒,加之春季所对应的肝木之气生发太过,极易出现胃寒、胃胀、胃痛、腹胀、腹泻等脾胃病。春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应着“五体”中的“筋”。春天易伤肝,而肝主筋,肝伤则易致筋脉失于濡养,产生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类风湿等等。
春分时节木旺土衰,养生宜疏肝火而养脾胃。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阳祛寒的“节气灸”,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灸疗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
这里的艾灸,主要讲健脾取穴:脾俞、中脘穴、足三里、太白穴
舌苔白,脉沉而弱,怕冷,腰以下发凉者须以温中扶阳。熹艾灸推荐穴位:命门、肾腧;中脘、足三里等。
易感冒、流涕
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可灸身柱、肺腧、风门、曲池等穴做养生。做菜多用干姜,干姜能温中暖胃。也可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增强免疫力。
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阳祛寒的“节气灸”,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风为春天的主气,风邪可以引发感冒荨麻疹,湿疹等多种疾病,艾灸曲池、合谷则可预防皮肤病。
每天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艾灸一周休息1-2天,长期坚持对强健脾胃的作用明显。
只要你阴阳平衡,心情愉悦,脾胃强健,你活到百岁不显老!
以艾调身以爱暖心自利利他,随喜功德
颐养三和中医惠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