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W星(wxing-pb)发布的第篇文字。
今天来聊聊一种野草,或者说野菜。
它就是灰灰菜,又名藜,别名灰菜,灰蓼头草等,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灰灰菜是一种野外很常见的、生命力顽强的草,田间、路旁、墙脚、屋顶、甚至水泥地缝都能找到它的踪影。它一根主茎,有绿色或紫红色的条棱,枝叶婆娑,嫩叶或者青白或者蓝紫色,叶片背面布满石灰一样的细小颗粒,手搓可掉,所以叫灰灰菜。
作为一种野菜,它主要的吃法有凉拌、炒、做汤或馅,做蒸菜也不错。其实很多野菜也不能多吃,比如灰灰菜就含有卟啉类光感物质,有的人吃多了,在阳光下晒时间长了会引发光感过敏症,皮肤会红肿、发亮,身上刺痛、刺痒。吃苋菜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建议有过敏史的人最好不要吃。
灰灰菜古称藜,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食物。古人多用来做羹,例如《韩非子.五蠹》载:“尧之王天下也,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庄子.让王》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本质上藜羹是一种粗陋的食物,古籍里用它来表达圣人安贫乐道或帝王与民共苦的精神。
后世的文人士子常把食用灰灰菜作为清贫高洁的行为,很多诗文里都有。比如陶渊明的“敝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杜甫的“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试问甘藜藿,未肯羡轻肥。”韩愈的“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苏轼的“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陆游的“陋巷藜羮心自乐,旁观虚说傲公卿。”“子孙勿厌藜羹薄,此是吾家无尽灯。”.....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全书》中,灰菜被列为救饥野蔬,说除了茎苗可食外,种子也可磨面充饥。明代散曲家王磐《野菜谱》中还收录了一首歌谣:“灰条复灰条,采采何辞老。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东家鼎食滋味饶,彻却少牢羹太牢。”灰灰菜在红*时期还被称为“革命菜”,直到解放后,据说朱德还带领亲属采灰灰菜吃,教育后代不要忘记过去。
灰灰菜当然也不会被《本草纲目》放过,里面记载:“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嫩时亦可食。”称其性味甘平,有清热、利湿、降压、止痛、杀虫、止泻等诸多功用。
藜最常见的有大叶藜、小藜和藜。大叶藜叶片宽,形如卵状三角形,基部宽,叶缘浅裂,裂片2~3对,叶柄较长。小藜叶片通常有3浅裂,中裂片较长,两侧边缘近平行。藜的叶片菱状卵形,叶缘有不规则齿。
有的品种的藜老了之后枝干比较粗壮,古人会挑比较好的削刮成材,刷上清油,用作拐杖,称为“藜杖”。很多诗人都写到过。南宋僧人志南《绝句》比较有名: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王维写过:“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杜甫有诗:“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陆游“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不过我确实还没见到过粗壮到可做拐杖的灰灰菜,主干粗硬高大的苋菜、地肤(扫帚苗)我觉得倒是可以做拐杖。
和藜相关的还有藜科藜属植物藜麦。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穗呈红、紫、*,植株类似灰灰菜,这些年青海也开始种植。据说藜麦具有全面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食疗功效,被美国NASA选作宇航员专用太空食品,所以很多卖保健品的开始大肆鼓吹。其实,被选为太空食品只能说明那是特殊条件下做出的无奈的最优选择,你在地球上啥营养来源都容易获取到,根本没必要局限于专吃一种藜麦。说到底,这个藜麦就跟前些年的玛卡一样,因为人们不太熟悉,所以商家趁机想多卖些钱而已。
南方还有一种野菜叫藜蒿,有民间谚语称“二月是藜,三月是蒿,四月只能当柴烧”这个蒿菜我还没吃过,不过之前我写过相关的(《好好吃蒿(八种蒿子内服外用)》)。
荷你最美
卿本佳草,奈何叫贼
茄子,你个戏精
乡下人,喝杯杨梅酒吧!青梅酸溜溜夏日口水流杏林杏坛杏帘杏儿*杏仁香杏核响莓、梅、霉,美美与共要看更多往期文字均可进入本公号,在下部的菜单里查询,点击蓝字亦可。共三大版块:《风味风物》,是好吃好玩的;《草木花果》,是好吃好看的;《人间杂记》,是千滋百味的。
风味、风物记花草、花木志人间事杂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