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火热为夏,内应于心
TUhjnbcbe - 2021/10/9 2:42:00
北京皮炎十佳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49.html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是《*帝内经》关于夏三月养生的一个描述,看上去很深奥,其实很简洁,也很实用。

#01

“春夏养阳”

“养阳”是夏季养生一个大的原则。阳气是什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医讲的阳气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力,如果阳气不足,就会出现一些寒性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夏三月,此谓蕃秀”,描述的是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实,郁郁葱葱,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一种景象,这是大自然界的互动。景色多么美丽,而人们也都开始展现肢体形态之美,男士们露出健硕的肌肉,女生们展现优美的身材,养眼也养心,人的心情因此都变得很舒畅。这些都是阳气的充足的外在表现。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天地万物生长比较茂盛,代谢比较快,这也是最需要阳气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做才能保证有充足的阳气?不是单纯的补阳,而是维护人体阳气的充足,保障人体和万物生长代谢的需要,来保证人体阴阳的平衡。

#02

夏养心

夏五行属火,在五脏之中与心相对应,心在五脏中属阳,是阳中之太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宫里的“养心殿”。为什么叫“养心殿”,皇帝每天要处理一大堆的事情,他也烦躁,养心就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平气和下来,这样才不会因冲动而后悔。夏天重在养心。怎么养心?

一、调心神,平和心态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夏天人很容易烦躁,这与阳气得不到及时有效宣泄有关系。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消除烦躁不安、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不良的情绪需要疏导,而不是冲动地发泄。保持心态平和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练书法、打太极、练瑜伽等一些柔和的运动,也可以听一些柔和的音乐。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很好地静心方式。一些剧烈的运动、狂躁的音乐是不适宜的。

二、防止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功能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季应该注意保护心脏。一是气温的升高,导致人体代谢加快,心肌耗氧量就增加,心脏的负荷就加大了。另外空气湿度比较大,空气中的含氧量就降低了,容易导致缺氧。还有就是大量的出汗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了,本身心脏就不好的人就要注意了。我们的预防措施就是要多饮水,补充水分,同时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肠胃就不会和心脏抢夺氧资源了。

三、睡午觉,养精神

养精神其实就是养阳气。从11点到13点是午时,所以叫“睡午觉”。这个时候正是心经当令,心主血脉,心藏神,所以睡午觉能够养心,养神。保证下午精神的充足,消除疲劳,要不然一到下午就跟没*似的,感觉很疲劳。保证午睡也能预防中暑避炎热之势。现代研究证明午睡能够很好的保护心脑血管。午睡有哪些要求?不能饱食而卧,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饱食即卧,会影响肠胃的消化,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二是要尽量侧卧,以右侧卧为佳,这样能够减轻心脏的负担。三就是时间上不宜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太长了就会进入深睡眠醒不过来,反而会影响下午的精神。所以要“小憩”。尤其是我们的莘莘学子,学习压力大,中午能够闭目养神地“眯乎”一会儿,是很好地调整。否则就容易烦躁、精神不振,影响学习的效率。夏季睡眠要“夜卧早起”,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夏天天亮的早,黑的晚。这也是要求我们伴随着太阳而作息,因为我们体内的阳气本身会追随着太阳而盛衰。

#03

夏季饮食

一提到夏天,人们首先想到的避暑之物冰爽的冷饮、瓜果。比如作为时令水果的西瓜,我们中医就称为“天然白虎汤”,能起到很好地解暑消渴的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宜了。

我们也可以喝一些乌梅汤,这也是解暑的良品,因为夏天我们出汗比较多,心气耗散,就会出现气短、心慌等症状,服用乌梅汤能够很好地收敛汗液,中医有句话叫“酸甘化阴”,这个阴狭义上来说就是体内的津液。

这里给大家推荐三豆汤,夏季饮用三豆汤有清热解暑的神奇功效,“三豆”是指绿豆、赤豆和黑豆,将以上各味(每味10到30克)置于锅中,加入清水毫升左右,用文火熬成毫升左右,冷却后,即可连豆带汤一起服用。

夏季要饮食清淡,这样有助于脾胃阳气的升发,少吃油腻肥甘厚味之品,肥甘厚味之品容易生成痰湿,阻碍阳气的运行。夏季经常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

但是夏天很多人的食欲不高,就是因为脾胃的阳气得不到伸展,运化功能较差。这一部分人并不适宜吃苦寒之品,这时候就要多食用一些辛味之品,如葱姜蒜等之品。能够增进食欲,同时能够杀死肠道的一些细菌。如我们的凉菜里都放的有蒜汁,我们北方人吃面的时候还要吃几瓣蒜,我们炒菜的时候放一些生姜,这都能够很好地促进食欲,同时能够保护脾胃的阳气。

有个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味辛,性温,有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表的功效。夏季饮食寒凉之品难免会伤害脾胃阳气,佐以老姜汤,就能够很好地保护脾胃。这就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君臣佐使”,搭配好了就会起到养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中华的吃文化。

#04

冬病夏治

如果夏天不注意养生,就会“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有很多伤害阳气的行为,如大量的冷饮、过度使用空调、电扇等,这些行为的初衷可能是为了避暑,抑制阳气过度升发,但是,没有把握好度,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进而出现各种寒性疾病,如胃痛、痛经、哮喘、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同的道理,夏天养生能够对冬天疾病的发作起到很好地预防作用。一到三伏天,医院的穴位贴敷就开始了。这就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夏练三伏: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锻炼比不坚持锻炼的人其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这也是夏养阳气的一种体现。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安排合理才能收到好的健身效果。首先运动的时间安排合理,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清晨起来到公园、河岸、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迎着朝阳,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慢跑、太极拳、气功、保健功、广播操等。晚饭之后,到户外悠闲地散散步,对身体大有好处。在假日或合适的时间去江河湖海去进行游泳锻炼,最益于调节情志,恢复疲劳,增进健康。其次,夏日锻炼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在阳光下锻炼时,要戴上白色遮阳帽或草帽,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锻炼时穿的衣服以松软、宽大、色浅、便于身体散热的样式为好。室内锻炼要敞开门窗,使空气流通。露天室外锻炼,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些盐开水,不要喝大量的凉开水;如果运动之后满身大汗,不要用冷水冲头或洗冷水浴,这样容易感冒或引起风寒痹痛、关节疼痛不利。最好洗热水澡,既可消除疲劳,又使人感到格外舒服。

夏天锻炼的运动最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病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的环境下锻炼。

可以说夏练三伏,也是冬病夏治的延伸,是更广泛地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05

长夏健脾

一般来说,我们都说春夏秋冬四季,但是我们中医讲五脏对应五时,就多了一个“长夏”季节,这个时候,湿气比较重,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长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湿热,闷热的天气,像蒸桑拿一样。由于气候特别炎热、日子比较难熬,再由于白昼确实较长,夜晚较短,因此名谓“长夏”,又称“苦夏”。

《*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足太阴为脾经,足阳明即胃经,故在此季节,很容易得脾胃消化道疾病。长夏应该注意祛脾湿,“长夏应脾而变化”。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湿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拧干的衣服,很沉重的感觉。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出现腹胀、吃不下、腹泻,甚至水肿等。尤其是婴幼儿和平素脾胃虚弱的人。

现在正处于小满节气,坚持食用十八宝节气调理方,顺应自然,养心健脾!

——相关阅读——辟谷

夏天到了,来场完美蜕变吧老姜乌梅,陪伴每个日夜你所不知道的亿草十八宝六大特点艾灸佳品,亿草专用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火热为夏,内应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