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所学校指向ldquo美rdquo
TUhjnbcbe - 2021/6/21 18:00:00
撰文付锦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校长朱旭莉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副校长人生,最重要的是怎么安顿生命。怎么安顿孩子的童年,孩子们如何在劳动中安顿自己?作为教育者,就是支持、发现、帮助孩子。面对生命的安顿,从古到今,只有一个答案——劳动。劳动是如此重要。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曾说,美和艺术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劳动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决定的。人类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实践美学的源泉。劳动创造了美,美赋予劳动诗意。《诗经》中,描写劳动的诗句比比皆是,处处可见先人劳动的身影、劳作场景的欢愉,一句句带着自然香气的诗句里充满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劳动就是在美中相互瞻望,彼此融合,形成今天的劳动的样子。那一份对生活不变的感恩热爱、那一份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总能让我们找回对土地的念想、对四时变化的敏感、对诗意生活的追寻。因为我们是这样看待劳动,劳动在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就有了她诗意的表达。

课程群、学段线、空间轴串联,

表达着“向美而生,诗意劳作”

学校的劳动教育鲜明地表达着“向美而生,诗意劳作”的主张与做法——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一)“课程群”,育人导向的架构

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素养作为育人导向之一,从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基本实践能力出发,研发校本劳动课程群,把劳动技能、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劳动可以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合,多元的实施路径,是草西劳动教育持续活力的根本。我们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学科教学课程的有力融合,劳动以弥漫的方式融合在国家课程里,同时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的引导,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在生产劳作、科研发明、创新创造等活动中独立解决问题,收获劳动成果。

在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中有重点地加大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历史、创造人本身等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融进普通劳动者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

在科学、数学、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规范的意识,有效率地进行劳动,并在劳动中创新创造。

以劳动课程“皂房子”为例,带领孩子们在体验制“皂”的过程中,探究物质变化,看见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将其与语数、美术、信息技术无缝连接,从设计广告词、核算成本利润、美化并宣传销售,学生既获得多学科知识,还锻炼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学段线”,细致分段的实施

低段(1-2年级):学会照顾自己,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体会劳动乐趣。从年建校初期就持续开展草西“自理全明星大搜寻”,在劳动中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从未间断。

中段(3-4年级):从自己出发,关心别人,关心社区,愿意在学校和社区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具备认真负责和吃苦耐劳精神,突出责任感教育。

高段(5-6年级):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懂得与他人合作,能够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适当参加公益劳动,有一定的公益意识,以劳动为荣。

(三)“空间轴”,符号鲜明的表达

校园生活课程:孩子以主人公身份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推选学生“精灵”参与班级管理服务(图书精灵、礼仪精灵、卫生精灵等),甄选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参与校园美化,劳作社团为校园增添手作小物件,温暖孩子们的日常校园生活。

以劳动课程“DUO毛线”为例,“校长首开校园耍耍课——带你DUO毛线”编织课程在全校亮相,以“手作+美学,创意+温度”合四为一的劳动课程理念,在编织毛线的过程中也编织学校的美学与劳动创意。

家园生活课程:每期开展两次不同主题的“家务小达人”评比活动,如疫期“小神兽当家”PBL项目开展,一草一木有趣、双眼双手有心、三时三餐有爱,“五育”并举,感受美育熏陶、增强劳动参与。评比活动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与手段,唤起孩子深藏内心的劳动文化因子,从收纳、园艺、养殖三个维度,家校联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

社园实践课程:打破学校墙壁,让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相整合,每月一次走向社会,轮流开展社区服务或学生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得到发展,形成能力,完善人格。

沿着成长的时间线,孩子们从照顾自己开始,到关心他人,关心身边的校园和社区,到具备一个有公益意识的人。空间轴铺开的是生命的宽度,从校园这个原点开始,铺向他的家,铺向整个社区,进而是社会,整个社会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劳动的地方,他走到哪里就劳动到哪里。这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对这个社会有责任感、有奉献之心的人。

生动活泼、充满独有情调的劳动课程,既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形态,又重在有情感共鸣的输出与传递。课程群、学段线到空间轴的串联,让草西劳动教育,像德、智、体、美体系一样自然而然地生长开花结果,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链接。

光怪陆离的“树屋梦”,

成就真实的劳动和学习

在每个阶段,我们都会从丰富的课程群中找到最亮的“课程星”照亮孩子们的童年。最近,最亮的这颗星就是被实现的“树屋梦”。

树屋梦想的缘起是年建校时种下的一棵*桷树。12年的相伴生长,如今它已“亭亭如盖矣”。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爬上那棵树,蜂拥而至、你推我扶、成群结队。坐在大树望向远方的孩子、呼朋唤友的孩子,让人感受到人类最原生的梦想:在树上建个树屋,诗意栖居。

如何顺应孩子的需求,让他们在校园里拥有一座树屋,被提上了劳动课程“点亮”的议事日程。

接着,就是紧锣密鼓地招募。我们搭房子,需要些什么呢?一张图纸、一些木头、一些材料……没有孩子怎么搭?得有孩子。这个诗意栖居的梦,只在孩子心目中有吗?还有老师们。

接下来是动工。首先面临的是多如繁星的问题:搭建者需要具备哪些必备技能与知识储备、如何进行实地搭建的准确勘测、施工图纸从何而来、如何有效保障搭建安全……招募最后演变为了真实而有料的“三募”:募料、募人、募钱。

“孩子们能搭出个树屋吗?”这是我们当时的疑虑。梦,总有些不切实际,但去做了,没准就变真切了。当孩子们从“被动模式”进入“探索模式”,从“海绵式思维”变成了“淘金式思维”,他们的大脑被真正地激活。好奇善思、求索不懈的过程,就像是一束光,照进每位孩子的心灵深处,点燃迈向美好未来的火炬。

于是,一场基于“草西劳动教育”的课程探索在暑假启动,课程从项目式学习、设计思维、美学等多维度进行创新,建造团队由招募而来的师生代表29人组成。搬运木头、课程讲解、制作模型、搭建结构……大家每一天都非常投入,每一天都有新奇的体验,每一天脸上都挂满问号,每一天都会争论不休然后会心一笑。

这样的融合课程里,师生互相协作,体验属于勤劳者的劳动之美,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师生的心血,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教育契机。

画图设计、做模型、计算尺寸,孩子们成了干活好手,4米多长、几十斤重的木头,三五个同学一组,一根一根抬到现场。孩子们不仅认识了电锯、电钻、挖孔机这些闻所未闻的工具,而且了解它们的用途,熟练掌握了使用方法,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小建筑师”。这就是最真实的劳动。

同时融入诗歌教育,让孩子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所学校指向ldquo美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