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捍卫南沙的ldquo中国炮rdqu
TUhjnbcbe - 2021/6/19 16:51:00
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还是老规矩,既然头条提到了老号文章里“战舰炮手”的那个梗,那就把对应的文找来再贴一遍~

上次写76式双舰炮时,我去请母亲翻拍以前的老照片,因为我记得自己曾经站在炮管之间拍照留念来着。不过母亲发回来的图显示,河马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其实我爬上过的是79式双舰炮,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太过庞大了。

▲炮字就这么写了,应该是、、三艘舰靠一起,我在“淮南”舰或“铜陵”舰主炮上

遥想当年和哥几个一起玩《怒海激战》/《钢铁咆哮》/《战舰炮手》的时候,还畅想过“中国系”舰艇与装备……但是想来想去,发现人民海*在那个前期大舰巨炮、后期核武器激光的游戏里,实在没有办法支撑一条线。别国用舰炮科技升到顶可是有AGS舰炮的,我们用啥?AK-?

虽然这个讨论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哥几个——老爹都是当海*的——还是一直在玩这个游戏。当年我们甚至干出用2个32MB容量的U盘,把多MB的游戏安装文件分成若干小份,在大夏天的中午来回跑了2个多小时的事......因为其中一位兄弟家里光驱不太灵光,只能这么帮他装游戏了。

▲这也算是80末90初生人的一个非主流记忆符号了

玩这种游戏的我们,小时候的话题也少不了探讨我*装备。在年左右,大家对我*装备里的外国血缘,也就感慨一下国防工业水平不足,既没有“找爹”这种搞事心态,也不会有无聊的“武器装备民族主义”。总之说来说去,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情况:国产护卫舰上用的那个双舰炮,好像完全没有什么外国舰炮能够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完完全全国产的舰炮嘛?

▲双舰炮的隐身炮塔改进型,也是我海*装备中的常青树了

说到护卫舰,自然少不了偶尔会来我们码头靠一下的H护卫舰(就是河马戏称的“老旅大相似图形”初代缩小版),上面就装了俩单,我大概知道那是门苏联老炮,当年一个叔叔还告诉我叫波34(小时候还被波34的说法整懵逼了好半天,小时候哪知道西里尔字母那个Б的汉语读音是波),对应拉丁字母的完整型号是B-34-USMA-1单管舰炮。

▲舰小炮弱还古老……叫人如何喜欢?

不同于这门老单炮,后来哥几个努力多次查找资料,都没找到双炮的母型,我们大致能确定这是真·国产货了。而作为曾经在舰艇上跑来跑去的熊孩子,我们也清楚这种现代化中口径舰炮是有多么复杂——比如我们在舰上玩时,曾经在甲板上发现一枚mm训练弹,3个孩子(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使劲到龇牙咧嘴,只能微微将之抬离甲板,并搬不动。能够自行研制、制造中口径现代化舰炮,也是小时候哥几个心中,我国国防工业了不起的大成就。

国产双系列舰炮,由所研制,海*厂制造,起初叫产品。其论证任务于年2月由7院在(65)院科字第号文《年科研任务计划》中下达,计划与K型防空导弹护卫舰配套。研制期间几经波折,双舰炮武器系统(包括雷达和光学瞄准系统)直到年6月才获批设计定型,并同时以海定字第号文批准79式双舰炮定型。

▲最初的79式,在K型导弹护卫舰“鹰潭”舰上

▲当然河马接触的79式,是在H2G上,虽然没有“老旅大”这个称呼广泛,海**人自己叫H2G和H3为“江卫”、“江卫II”也是挺常见的

篇幅有限,难以说尽这些波折,总之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不过关,各种各样的设计调整。毕竟要将mm整装弹从甲板下方的弹药库提到炮塔里,达成前期全系统50发/分钟(单管25发/分钟)射速,后期60发/分钟(单管30发/分钟)射速,并且还要在各种恶劣海况下稳定工作,是很复杂繁重的活儿。

藏身于甲板之下的这套自动供弹系统,当年自然是不容易见到的,就连河马这样的“好奇宝宝”,小时候都没有钻到甲板下面去看过自动供弹系统。不过随着公开报道的增加,双舰炮双弹鼓式供弹机的工作画面也随之为人所知。

▲相信眼尖的读者都看出来了,弹头呢?弹头呢?

▲79式双舰炮的双弹鼓扬弹系统里,弹头是朝下的

与其他各国舰炮弹鼓不同的是,我们自行研制的弹鼓,里面的炮弹是朝下的,而在外国舰炮的弹鼓中,炮弹往往是朝上的。

▲齐射!来自一艘升级后的H3导弹护卫舰,用HQ-10替换了原来的HHQ-7

在外观上,79式双舰炮也有多种形态。最早的炮塔风格,颇有一种......既然76式双舰炮炮塔是大哥,那么大哥的穿衣风格,就是小弟——79式双的潮流。其造型上虽然没有76式双舰炮那么张牙舞爪、肌肉虬结——但是依然充满了力量感。

▲红色箭头处就是开头图里河马站的位置,这种仍然需要人员操纵的炮塔,带有侧门、前门、和“尖后脑勺”——防雨檐

▲因为炮塔后部的防雨檐,有部队孩子把这个炮塔叫“阿童木”炮塔

早期79式双舰炮系统里的配套设备,还是和76式双舰炮相同的火控雷达(北约代号“*蜂头”)+海*俗称“球-50”的射击指挥仪。再加上炮塔风格的相似,的确有一种是大哥、是小弟的感觉。

▲借用一下舰上的介绍

▲一直到H2G,还是这么个配置(注意在向后转)

相比现在大家早已熟悉的舰炮射击场景:炮班坐在作战室里,手握摇杆,眼看屏幕;基本型79式双舰炮的使用方式,是非常古典的。

▲现在舰炮都是这样打的,看着非常有科技感,但是却不似当年那么“带感”

不仅炮班得进炮塔,枪炮长还得身穿救生衣头顶80盔钻进舰桥顶部的“球-50”里面。雷达指向哪里,火炮也指向哪里,枪炮长下达“启动水平稳定仪”口令后,炮塔还会自动配平,消除海况对舰体的影响。这固然是个落后的体系,但哪怕是描述起来,都感觉血脉贲张,怒发冲冠。

▲小时候哥几个讨论起来,都对76式双舰炮会摇头,感到过震惊

▲苏联海*在码头上测试SM-2-1舰炮的水平稳定仪(那个云台的正式名称)

回到79式双舰炮上来。曾经有不少朋友问过我,我们老式舰炮后面那块板子是干什么的,那是用来挡抛壳的。那块板子上经常包着用超级粗的麻绳编织的一层织物——抛壳会把这块板敲得叮当作响。

▲颗弹丸大概是说前后主炮一起射击时的射速……以及“宠然大物”也是官方资料里常见的错别字情况

在这里咱们得强调一下79式双舰炮的实战表现:

在“三一四”海战中,装备79式双舰炮的“鹰潭”舰、老老“湘潭”舰作为参战舰艇,曾经痛打过越南海*。而网络上经常有人以老“鹰潭”舰上后双炮出了17次故障,被迫转入人工备份模式射击,射速骤降,用来批判国产武器质量差……

但是!提及双基本型,大家说的都是79式,炮塔也都是“阿童木炮塔”,甲板上并看不出其自动供弹系统,在不同的护卫舰上是有区别的——老“鹰潭”舰用的是转弹机式自动供弹系统,而老老“湘潭”舰用的是弹鼓式自动供弹系统。

▲这俩炮塔几乎完全相同,不钻到甲板下面真不知道区别

舰使用的转弹机,是79式双舰炮使用的第一种自动供弹系统,设计上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而且该舰作为K首舰承担了包括火炮系统在内的大量试验任务,导致火炮各系统各零件磨损严重......当年的国产元器件,确实不禁折腾。

▲凑合是难免的,海战中舰的后主炮故障频发,在测试阶段就有端倪

而舰的改进型弹鼓式自动供弹系统,则工作可靠表现出色,相关记载是:

在三一四海战中,这套供弹系统不负众望,以非常出色的可靠性为两座主炮连续供弹,让湘潭舰对敌船连续射击上百发,打得敌船燃起大火,船体严重倾斜,指挥台被击毁。从9时15分到9时37分,湘潭舰两座射速各为50发/分的主炮炮塔以低射速好整以暇地射击22分钟,距离越打越近,几乎把船给打碎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捍卫南沙的ldquo中国炮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