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便是好童谣
——漫谈石玉生的《鹤乡童谣》
文|盖尚铎李福林老师从盘锦打来电话,要我给石玉生即将出版的作品集《鹤乡童谣》写个评论。尽管一直很忙,还是应下来。李福林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他委托的事我不能不办,还要办好。我和诗人石玉生至今尚未谋面,彼此也不熟悉。只知道他生活在美丽的鹤乡盘锦,和我有相同的爱好——给孩子们写儿歌。年初春,我去江苏南通参加首届“童声里的中国·成长的歌谣”颁奖典礼。我的获奖作品名为《伞花》,写一个孩子在雨天里盼妈妈回家,透过窗口看着街上绽开的伞花,猜想“哪朵是妈妈?”我注意到,获奖名单里有石玉生,也是一等奖。石玉生因故未来领奖,彼此没能相见,颇为遗憾,但那次有幸读到他的获奖童谣《白雪公主》,作品形象、生动、有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机缘巧合,在我和石玉生的获奖童谣里,一个有“雨”,一个有“雪”,恰逢美丽的外省,如此“雨雪”交加,让我很快记住了石玉生——一个农民诗人、一个写童谣的辽西老乡。在这里,我愿和大家一起欣赏石玉生的童谣《白雪公主》,大北风,/呼呼刮,/裹着片片大雪花,/奶奶给我讲故事,/讲完马良讲哪吒,/讲到姐姐放了学,/白雪公主进我家。童谣开头两句描绘出风雪的场景,“裹”字用得恰到好处,通过奶奶给“我”讲故事,推出马良、哪吒两个童话形象,随后“讲到姐姐放了学”,在自然的转折中呈现出戏剧性效果:白雪公主到我家。这里的“白雪公主”,既是一身雪花的姐姐,又巧妙契合了童话形象,可谓一语双关,令人拍案叫绝。打过电话不久,热心的李福林老师就发来电子邮件,把石玉生的《鹤乡童谣》寄给我。我阅读文档的那一刻,一首首童谣,扇动着翅膀,自鹤乡飞来……初夏时节,天气渐热。我用了一个上午,读完《鹤乡童谣》。我知道,收入这部书稿的作品,是石玉生近年来童谣作品的选粹,更是一个农民诗人心血的结晶。读《鹤乡童谣》,让我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石玉生取得的创作成果由衷的高兴。应该说,这些可爱的童谣是石玉生的,更是孩子们的。因为,优秀童谣来自新时代美好的生活,来自童心的世界。《鹤乡童谣》开篇第一首,就让我眼前一亮:红海滩碱蓬草,真神奇。在海边,定了居,不怕潮水涨和落,不怕雨打和风吹,就为到了“国庆节”,捧出一面大红旗。红海滩,是天赐盘锦的自然景观。这首童谣写得很精致,富于想象力。童谣以“三字句”起始,简洁明快地写出碱蓬草的性状。先平淡描述,后波澜涌起,有潮水涨落,有风吹雨打。最后两句可谓点睛之笔。红海滩——国庆节——大红旗,比喻形象,自然贴切。是啊,每年的十月,是碱蓬草最红的时节,盘锦红海滩,恰是一面共和国飘扬的红旗。如果说《红海滩》用的是比喻,下面这首《瀑布》则是拟人。瀑布山姐姐,要出嫁,身上穿,白婚纱。对面大山,想娶她。山姐姐,要出嫁,悬在山腰的瀑布成了新娘的婚纱。新郎在哪里?噢,是对面的大山。这个拟人描写,太奇特了!小小童谣,不到20个字,有山有水,有情有景,营造出偌大的想象空间。读童谣,细品味,我心里甜丝丝的,就像品尝着山姐姐新婚的喜糖。
西瓜要出嫁爷爷睡瓜棚,几天不回家。西瓜熟透了,着急往外嫁。奶奶出去当红娘,在帮西瓜找婆家。爷爷睡在瓜棚,熟透的西瓜准备出嫁(销售),奶奶当红娘给西瓜找婆家。多么可亲可敬的爷爷奶奶,他们是把西瓜当亲闺女养的。童谣唱出农家淳朴的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爱。看得出,石玉生的童谣创作,植根于家乡盘锦,带有湿地的气息,红海滩的色彩。特别是那些动物童谣,无不呈现出鲜活可爱的形象,与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通,也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趣便是好童谣
青蛙我知青蛙功劳大,特意买瓶“冰红茶”,可它光知捉害虫,一点奖品也不拿。孩子们喜欢青蛙,写青蛙的童谣已有很多。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和题材,如何不落俗套,写出新意?石玉生这首《青蛙》没有停留在捉害虫护庄稼的浅表层面,而是另辟蹊径,写出了新的内涵,令人称道。由此可见,只要作者肯下功夫,拓宽思路,就能避免雷同,有所创新。
拜年我给小猫拜个年,小猫把我舔一舔。我给小鸡拜个年,小鸡低头把米捡。我给小狗拜个年,小狗尾巴摇半天。《拜年》写得好玩。作品以“拜年”为主线,依次引出小猫、小鸡、小狗,它们习性不同,对“拜年”反应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理懂事。童谣没有直接说出讲礼貌,要感恩的意思,通过小动物的动作表现出来,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这首童谣采用传统的往复句式,不仅能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求变的期待,更益于加深记忆。
小河蟹小河蟹,真好笑,嘴里吐出一堆泡,热得汗珠往下掉,还总戴着毛手套。河蟹是盘锦地区著名特产,和香喷喷的盘锦大米一样为人们所喜爱。石玉生是童诗写手,更似丹青妙手,略施笔墨便勾勒出一幅“河蟹图”,让小小河蟹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欣赏这首童谣,恍惚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白石老人笔下那活蹦乱跳的虾。《小河蟹》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诗人抓住了河蟹的特点来写,如吐泡泡等。特别是“戴着毛手套”的形象比喻,让小河蟹越发显得可爱。
我注意到,在石玉生的童谣中,有这样一类作品,看上去似乎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寥寥几句,戛然而止。这类作品看似简单,却别有韵味,令人思索。
如这首《藏只小螃蟹》:我姐姐,/去上学,/我为去追她,/跑丢一只鞋。//我爷爷,/捡到鞋,/发现鞋子里,/藏只小螃蟹。
这是诗人笔下的一个生活即景,然而,从“丢鞋”到“拣鞋”到发现鞋里的小螃蟹,情节跌宕起伏,最后的发现又带来惊喜。这类童谣看似无主题,其实,是把主题深藏作品之中,不是吗?在“丢鞋”和“拣鞋”的过程中,有我,有姐姐,有爷爷,更有浓浓的亲情和多彩生活的快乐啊!
有趣便是好童谣
浪花花奶奶今天过生日,没有礼物送给她,我一大早去海边,灌回一瓶浪花花。在孩子眼里,大海的浪花蹦蹦跳跳,它是欢乐的。去海上采摘浪花吧,带回家给奶奶做生日礼物。如此天真的想法,只能出自孩童,“灌回一瓶浪花花”,让我忍俊不禁。
我的弟弟弟弟平时不用功,写出字来像妖精,不敢拿出让人看,害怕碰上孙悟空。字写得不好,不想让别人看,这是正常心理。有趣的是,童谣里说弟弟的字像妖精,怕碰上孙悟空,其比喻新奇。本来妖精、孙悟空与弟弟写字毫不相干,却被诗人巧妙地揉和在一起,从而平添了童谣的趣味性。不知写字不好的“弟弟”读过这首童谣,是否会下功夫练字,争取远离“妖精”,再也不怕“孙悟空”。
单纯、质朴、有趣,是石玉生童谣的显著特色。下面这首《小草怕踩》应该是他的代表作,我尤为喜欢。
小草怕踩大树高,小树矮,大树小树站成排。脚丫伸进泥土里,知道小草怕脚踩。“大树高,小树矮”,是客观描写,一个“矮”字,形象的写出小树的个头,也为童谣确立了韵脚。“大树小树站成排”这句,没有停留在客观描写,巧妙融入人文的因素,树站成排,像我们上操一样,能排列整齐的大树小树,该是多么有素质啊!这一“素质”也为童谣的进展埋下了伏笔。“脚丫伸进泥土里,知道小草怕脚踩”。这两句非常精彩!为了不踩着小草,大树和小树竟然把自己的脚丫伸进泥土里,童谣把那些扎进地下的树根比作脚丫,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神奇的比喻!这首童谣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树木都知道爱护小草,人更应该向大树小树看齐,爱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爱护自然环境,我们会做得更好。
系鞋带穿上鞋子时,别忘系鞋带,鞋子像宝宝,喜欢扎小辫。系鞋带,对于成人没什么,对于幼儿则不同,系鞋带这类简单的动作,是幼儿认识事物和参与生活的过程。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系鞋带,学会动手做事,感知劳动的快乐。“鞋子像宝宝,喜欢扎小辫”,很哏,很逗。诗人石玉生善于从细微处发现灵感,提炼出了童谣之美。
石玉生是勤奋的,既写童谣,也写童诗。创作成果丰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数百首童诗在报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获奖。石玉生的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在体裁界定上,童谣也是诗,属于诗的范畴。然而,童谣与童诗又有所不同,童谣有相对的句式要求,要押韵,朗朗上口,适宜传唱。令人欣喜的是,石玉生既写童谣又写诗,他的许多童谣很优美,有着诗的意境。读石玉生作品,令我获益匪浅。借此机会,理应对他的创作提点建议,权当交流和共勉。我想,就童谣题材而言,可以再拓宽一些,以期更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新时代儿童的内心世界;就童谣形式而言,可以更多样一些,着重从经典童谣汲取营养,巧借他山之石,不断突破创新。在这篇评论快要完成的时候,李福林老师给我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