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笔者年10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中日医学大会发表《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让癌细胞改邪归正》获大会博毅杯金奖。
表寒里饮哮喘發水寒射肺小青龍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小青龙汤是一首具有辛温解表,温肺散寒,化饮平喘之功效的名方。学习仲景之书,我们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明白小青龙汤是主治水寒射肺和表寒里饮的咳喘证之临床良方。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的证治。)
《伤寒论》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再论太阳伤寒停水饮证的证治,并指出服药后判断疗效的一个临床指征。)
小青龙汤方:麻*(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克)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代一兩為15.6g。)
(國家計量總局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記載漢代一兩為15.6g)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然而发现在小青龙汤,方后注文中,论述小青龙汤五个或见症的加减法时有四个去麻*。这就给我们学习中提出来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麻*本可以平咳喘,为何在或见症治喘时,却偏要去掉麻*,去掉麻*后,为何取杏仁代替麻*。欲明此理,再读原文。
仔细拜读原文发现,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水寒射肺,导致咳喘是本条的病因病机。咳喘之证,皆因肺气不利所致。肺主宣发肃降。临床上或宣发不利,或肃降不利,或宣发肃降,同时失司,均可导致肺气不利而发咳喘。小青龙汤之咳喘,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寒射肺,水寒之邪来源于心下有水气。《素问·咳论》篇对这种外寒内因,水寒射肺之机理论述颇详:“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中,从肺脉上致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原来心下的水寒之气,是循手太阴肺之经脉,上逆于肺,导致咳喘。可见小青龙汤证之喘,主要是水寒之气,上逆阻于肺所致,所以在治疗这种喘时,要尽可能的不用那些有助于肺气向上向外的宣发之品,而宜选用那些有助于肺气肃降之品。麻*和杏仁同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然而同中有异,麻*止咳平喘之功效在于其宣发和向上向外之力,宜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喘。因此,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水寒射肺,导致肺气上逆之咳喘时,取其杏仁,以利于肺气之肃降,不用麻*避其宣散,一药更易之举,已明了小青龙汤证咳喘的原因,更见仲景组方用药之精妙。
(笔者年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期间
与新老主委*煌老师和朱方石老师合影留念。于苏州)
方中麻*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饮;桂枝辛甘温,既助麻*解表散寒,又能通阳化饮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散寒宣肺,温化水饮,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发散太过,耗伤肺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其酸寒益阴之性,又可防诸辛温发散药耗伤阴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本方之配伍,偏于辛温发散,但用麻*、桂枝发散时则佐以酸敛的五味子;用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时则佐以酸寒之芍药,故能达发而不过,温而不燥,散敛结合,燥润有度,以治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此方为解表涤饮剂,但重在涤饮,故仲景喻以小青龙命方。张志聪《金匮要略注》云:“大青龙者,乃在天之龙,能兴云施雨,涣汗,其号大者也。小青龙者,东方起蛰之龙,从下而上,能泄冬令之寒水者也。夫阳之气,以天之风名之。人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大青龙风行雨涣,小青龙振蛰云兴,虽有大小之分,皆能涣散其水液。”
清·吴谦云:“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当改加茯苓四两。”
又云:“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腹满可除矣。”(《医宗金鉴·伤寒论注》)
“若喘,去麻*,加杏仁”,此喘,盖为阳气虚寒,肺气上逆所致,去麻*者恐其发越阳气,加杏仁以利肺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发其阳故也。
小青龙汤治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症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发热咳嗽,干呕,脉浮紧。或见口渴;或见下利;或见咽喉噎塞;或见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见气喘等症。
伤寒表不解,指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心下有水气,指水饮之邪蓄于心下或胸膈。症见咳嗽,干呕,为外寒入侵,引动内饮,邪犯于肺胃。寒饮上逆犯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寒饮横逆犯胃则干呕。此为外寒内饮的典型证候。水饮之邪易流注变动,常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随处流溢,故有诸多或然证。若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口渴;若水饮下走于肠,清浊不分则下利;水饮上行冲逆,肺气不利,则咽喉噎塞;水饮停蓄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少腹满;若水饮迫肺,肺气上逆,则气喘。本证属外有风寒,内有寒饮,表里俱寒,故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表里同治。
(1)徐大椿医案: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着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是时有常州名医法丹书,调治无效,延余至。余曰:此小青龙证也。法曰:我固知之,但弱体而素有血证,麻、桂等药可用乎?余曰:急则治标,若更喘数日,则立毙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本病可也。法曰:诚然。然病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无怨;如用麻、桂而死,则不咎病本无治,而恨麻、桂杀之矣。我乃行道之人,不能任其咎。君不以医名,我不与闻,君独任之可也。余曰: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求先生不阻之耳。遂于服。饮毕而气平就枕,终夕得安。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体乃复旧。法翁颇有学识,并非时俗之医,然能知而不能行者。盖欲涉世行道,万一不中,则谤声随之。余则不欲以此求名,故毅然用之也。凡举世一有利害关心,即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徐大椿.洄溪医案·痰喘.北京:人民*医出版社,:26.]
(2)刘渡舟医案:柴某,男,53岁。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医院均诊为“慢性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麻*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8.]
小青龙汤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化水饮,平喘止咳是其突出功能。临证若风寒表证较重,重用麻*、桂枝;水饮盛者,重用细辛、干姜、半夏,或加茯苓、白术;咳喘甚者,配厚朴、杏仁。仲景用麻*治咳喘,一般都配以五味子,防止发散太过。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胸膜炎、病窦综合征、卡他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疾病。
以上是我们临床中对小青龙汤的应用,但是谈到小青龙汤,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小青龙汤证之咳喘是否必兼表寒不解;二是小青龙汤中的细辛用量可否“过钱”。
在《伤寒论》中的第40条、第41条都称其为“伤寒表不解”,说明小青龙汤证的咳喘多因外感之邪诱发所致水寒射肺,从这一点上看,小青龙汤证应是多兼表寒不解。但从临床上看,只见水寒射肺,肺中寒痰冷饮之咳喘不兼表证的常有之,同样用小青龙汤治愈。《金匮要略》中治疗肺胀的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即可不兼表邪。仲景在使用小青龙汤时,除可加石膏外,尚有五个加减法(《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注),其中四个是去掉麻*,由此说明小青龙汤的咳喘并非必须兼有表寒症。验之临床,属内伤杂病所为的肺中寒痰冷饮之咳喘亦常见,投以小青龙汤加减痰清饮化,咳止喘平,其临床疗效显著。
小青龙汤原方中细辛用量是三两,折合今日的用量近于45克左右。然而在现时中医界中素有“细辛不过钱”之警句。这就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又丞待解决的颇具现实意义的严肃问题。即小青龙汤中的细辛用量怎么掌握。为此我们应当先清楚“细辛不过钱”只说的由来。考“细辛不过钱”之说始于宋代陈承,陈承乃宋朝元祐时人,为闽中人,《重广补注神农本草》中云:“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氣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来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引陈氏之言。“细辛不过钱”之说由此而传言至今。请注意,陈承所说“细辛不过钱”是有其前提的,是针对“若单用末”而言,细辛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其用量当不在此戒。仲景书中的当归四逆汤,麻*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桂枝去芍药加麻*细辛附子汤等,其细辛的用量均超过钱,即是明证。
余在临床中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血管性神经头痛,精神分裂症,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时,细辛的常规用量都在10克到30克之间,病情严重的痼疾沉疴,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用量可到50克,未见不适症状。
《神农本草经》上经细辛
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细辛味辛性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吴普曰:细辛一名细草(御览引云,一名小辛),神农*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元*,李氏小寒,如葵叶,色赤黑,一根一叶相连(御览引云,三月八月采根)。
名医曰: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细条,少辛,细辛也;
中山经云:浮戏之山,上多少辛;
郭璞云:细辛也;
管子地员篇云:小辛大蒙;
范子计然云:细辛出华阴,色白者善。
细辛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等功效。常用于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
笔者应邀参加年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期间进行学术交流。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