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日报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127/4525501.html

  1月26日,浙江日报刊发《记者走进庆元月山村,与村民们一起筹办直播晚会——“云上村晚”,唱出山乡“小欢喜”》一文,全文如下:
  1月25日晚上7时,庆元县月山村灯火明亮,人声喧闹,街巷里飘着*粿和炒米糖的香气。腊月廿三,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年味最浓处,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三二一,开始!”随着摄影师发出指令,舞台亮起,鼓声奏响,村民们纷纷亮相,秀绝活,演好戏。一年一度的月山春晚,如约而至。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月山春晚已经连续两年以线上直播形式和人们见面。
  月山村,曾经诞生了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年,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在此上演,42年来从未间断。一幕幕乡土味十足的节目,记录新时代村民们的小康生活新图景,唱响共富路上的精神文明“好声音”。如今,月山春晚已经成为了庆元乃至丽水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我们走进月山村,当了一回幕后工作人员,看看村民们如何筹备一台“云上”的“乡村春晚”,体验舞台背后的山村如歌岁月。“土道具”里,藏着许多小心思
  月山村是一个偏远的村庄,距离县城约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曾经每到腊月廿三,众多游客、返乡人员会来此观看“乡村春晚”演出。我们刚下车,前来迎接的月山村*支部书记吴亦健告诉我们:“咱们和观众‘云上’见!”今年的月山春晚在新华网、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直播。
  线上直播,村民们能不能应付得来?面对我的疑问,吴亦健完全有信心,县文化馆的老师前来指导,他们还邀请了专业的摄像团队。关键是,村民们演了这么多年,都是“老戏骨”,面对镜头不怯场。
  寒冬里,吴亦健的额头上还有汗。他是今年月山春晚的总统筹,早上7时就开始忙着协调演员、布置场景。“今天,你就跟着我做助手,先去地里吧!”
  为什么先去菜地?我满心疑惑。拿上菜刀和篮筐,穿过街巷,绕过民居,沿着山路,我们来到山脚下的一片农田。月山村海拔高达米,生态好,蔬菜品质优良。眼前的油菜滴翠,长得有我小腿那么高。“刀面斜着,要砍到土里。”根据吴亦健的经验,我拿着菜刀,一刀入土,一手拎起整颗油菜,“还挺重!”
  “大概3斤多吧,品相不错。”吴亦健一边打量,一边“安排”好了这颗油菜的“下半生”:今天,去节目里被某个村民用来吆喝,明天就得拿去下锅。他还叹了口气:“唉,我和老伴吃两天也不一定吃得完呀。”
  拎着油菜,我们往文化礼堂赶去。“哟,你这油菜长得真好!”有村民和我们碰上,笑眯眯地打招呼。“拿去演春晚哦!”吴亦健笑得爽朗,言语间有几分得意。
  正招呼着,一位老人冲我们摆摆手说,她的老伴在排练,让我们帮忙也带个道具去。
  道具是一团*粿,比我两个拳头大些,包着保鲜膜,闻起来香香的。老人名叫吴香英,把东西交给我时,双手比划着,现场就排起了戏:“叫他手里拿着,吆喝几声‘卖*粿咯’,声调要高!”
  来到文化礼堂,我看到了更多具有乡土气的道具——沾着露水的白胖大萝卜,刚从附近的山头薅下来的藤草,扁担、藩篱、碾米的磨具……这都是村民们从自家带过来的。
  搬运道具时,对于一筐“鸡蛋”,我格外小心,“千万别给弄碎了呀!”一旁,一位穿蓝布衫的演员正在候场,他像是看出了我的小心翼翼,拿起一个“鸡蛋”就往地上摔。
  我正想阻止,却见“鸡蛋”和乒乓球一样弹起来了。“别担心,这是我们网购来的道具!”他告诉我,为了避免“鸡蛋”落地时随意滚动、弹起,竹筐里最上面的一层“鸡蛋”,底部都钉上了6厘米长的铁钉。
  有了他的提醒,我
  

台前幕后,都在拼尽全力


  村里晚饭吃得早,下午4时左右,村民们就上桌了。吃完后,演员和工作人员赶向文化礼堂,准备演出,我则被安排去“守门”。
  一位穿着绿色邮*服的老爷爷来到文化礼堂门口。“这不是我们的‘忖忖乌’嘛!”一旁,举水乡的工作人员王炜提醒我赶紧招呼他进场。原来,老爷爷名叫吴立成,扮演小品《忖忖乌》里的主角。
  有工作人员向我解释道,忖忖乌是庆元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足智多谋,爱为老百姓打抱不平,有许多的故事传诵至今。
  待人员入场后,我一进后台,只觉得眼前一亮:原先和我在村里打了个照面的人,都变了模样。廊亭里穿着校服、玩跳棋的小男孩,变成了青布长衫的小书童。在乡镇窗口工作的女生,一身红裙,正念着主持词。
  “来,试试这个担子结实不。”刚把两个箩筐在扁担两头系紧,我就被村民邀请来“走个戏”。箩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看着挺沉。但是想来,我也是在办公室扛过桶装水的人,于是蹲下身,试着挑起了担子。
  疼!肩膀受不住!才走了两步,我就有点喘不过气,赶紧把担子放下。“小姑娘力气不行啊。”旁边一位老爷爷吴远洋笑着说,今晚,他可是要挑着担子在舞台上走一圈呢!
  吴远洋已经70岁了,年轻的时候,村里还不通公路,他和父亲常常挑着担子、走小路进城做买卖,一挑就是挑半天。旧日的记忆,如今成了舞台上的一幕戏,让他感慨不已:“生活的变化太大了,我开心。能给大家伙表演,我更开心!”
  另一边,刚刚还气定神闲的“忖忖乌”对着剧本,有些焦急地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什么。“小姑娘,你来帮我对对台词,就演一下我帮助的那位大婶!”我接过剧本,发现一些纸张已经被反复折叠过好几次,边角都破损了。字里行间也都是签字笔修改的痕迹。来回对戏间,台词总算是顺了下来,吴立成放松了很多。
  “唉,年纪大了,就怕忘词。”吴立成说,他今年73岁了,剧本是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起写的。这半个月来,他睡前要过一遍,吃饭时也在嘀咕,去干农活时,也会抽空比划比划,但临上场了还是有点不放心。“你可是我们的主角呀,没问题的!”我给他加油打气。“忖忖乌”朝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即使不上舞台,也要尽心尽力。我去倒水喝时,72岁的村民吴银娇笑眯眯地招呼我到一张木桌前:6个热水瓶,都满了,一个电水壶的壶嘴还冒着热气。她倒了4杯热水,放在一个银色托盘里,让我带到化妆间给演员们备用。十多年来,每逢月山春晚开演,她就会来帮忙给观众和演员烧热水:“我不会唱歌跳舞,所以就给大家做后勤服务!”记者(右)在学习操作调音设备。 邱建平 摄
  

形式在更新,村民也在成长


  晚上7时,直播正式开始。在给候场的演员佩戴麦克风的时候,我透过幕布,看到整个文化礼堂在一刹那间变得五光十色,心里也跟着激动起来。小孩、青年人、老人一一走到灯光下,神采飞扬。原来,山区的文化生活,可以如此精彩。
  直播时,吴亦健得了空隙,决定带我这个助理去干点技术活。我们来到了调控室。灯光师双眼盯着显示屏,那里正在播放舞台的实时画面,一手敲键盘,一手操作控台,跟随节目类型、音响来调控灯光。我心里直犯嘀咕:“眼前的技术活,我肯定是干不了的。”
  “学学呀。”吴亦健没让我单纯做个看客,现场开始教学。控台的推拉键要慢慢地移动;主持人上台时,红色灯光调亮,人看起来气色会好……跟着灯光师的一举一动,他讲得头头是道。我一边记笔记,一边忍不住问:“您也会调灯光?”
  何止吴亦健会?乡里村里不少干部都去县城培训过,包括灯光、舞台布置、剧本策划,他们心里都有数。“我们都是身兼多职的,哪个位子缺人了,就得顶上,所以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他告诉我,去年来调灯光的人,是村里的会计。村里有些老人,还自学办公软件、音频剪辑,就是为了能随时进行创作和排练。
  这么一说,我可不能落下功课,也想跟着调光师试试。吴亦健打消了我的念头:“这就急着实战了?先等师傅忙完,帮他把东西收拾好了再说。”麦克风要归位、控台擦拭后要蒙上布套……他一一叮嘱道。
  “我第一次来这里忙活,和你现在差不多,主要是打打杂。”杨洪峰接过话茬,他是庆元县文化馆的副馆长,已经连续4年来月山春晚协助演出。现在,他已经参与到节目筛选、台词调整等更专业的环节。“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也感受到了月山春晚的成长。”他说。
  “月山美哟月山高,举溪八景风光好……”晚会开场,一曲《月山美呦月山高》响起。一群身穿深蓝布衫的妇女,手拿草帽,舞姿灵动,歌声清亮。
  手持香菇的孩子、拿着*粿吆喝的老大爷、笑意盈盈的主持人……最后一个节目的最后一幕,演员和主持人一齐聚在舞台上。他们的头顶灯光闪耀,他们的面前,是没有观众的文化礼堂座位席。演员吴美妫告诉我,能和乡亲们一起表演真的很开心,“希望网友们给我们月山点赞!”
  我了解到,年,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村闹春乡村春晚”活动,全面推广月山春晚做法。启动乡村文化艺术骨干“四个”人才培养工程,连续3年每年培训帮扶骨干、“村晚”民星、“村晚”导演、“村晚”主持各名。该局*组书记、局长吴飞飞说:“‘乡村春晚’,也逐渐向常态化的‘乡村村晚’发展,形成丽水特有的文化品牌。不限于形式、时间,经典的原创节目也在各个重要活动和赛事中上演,村民们有机会走到杭州、北京的大舞台。表演中的生活元素,与旅游紧密结合,带动餐饮、民宿等乡村经济的发展。丽水的‘乡村春晚’,逐渐走向全民化、全季化、全域化。”
  1个半小时的直播结束,收获了超过百万人次的在线观看。“收工啦!”摄影师带着兴奋,高声喊了一句,我的心也跟着放松下来。

来源:丽水发布

责编:钦之

目前+人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