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间趣闻炭步乌茶中秋分鱼啦这是上 [复制链接]

1#

人文史谈、风土民俗、时事逸闻,尽在“花都人”

每年中秋佳节之际,在炭步镇藏书院村、大坳村、三联村乌茶?自然村等,依旧保留着一些上百年的传统民间风俗——秋祭分鱼,且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传承中生生不息,延续着自身的精彩。

三联村,位于炭步镇西南部,总面积5.69平方公里,由乌茶?、竹湖、袁竹坳3个自然村组成,因有三个自然村联合而成,故名三联。当中乌茶?是三联行*村属下的自然村,共有4个生产队(村民小组),南宋年间建村,因村后小山岗上有乌石(黑色的岩石),山坑长有茶树,周围有大片草布,故名乌茶?。

9月26日(八月初十)当天一早,三联村的乌茶?自然村便秋祭分鱼啦。据村中老者介绍,分鱼这一传统,从乌茶?建村开始延续至今,从未更改,这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风俗,村中百姓甚为欢迎。

中秋,也是各类水产丰收时节,除了大家爱吃的田螺,鱼塘里的草鱼、边鱼、大头鱼也是十分肥美,让食者大有口福。

当天天还没透亮且下起雨,而乌茶?村中捕鱼好手已早早地起床来了,换上捕鱼专用水衣裤,带上捕渔网、大木桶集中在村中鱼塘旁,一声令下,捕鱼好手们就纷纷下水撒网,进而拉网从村里塘中捕捞起一网又一网大鱼,众多村民在鱼塘边围观、谈笑,嘻戏,场景好不热闹。随着雨停晨曦朝阳升起,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水里人在鱼塘中撒网收网,将塘鱼聚拢在一块,然后一条一条抓鱼。抓鱼当中一旦抓不住,鱼便会从手里滑出去,捕鱼人溅了满脸鱼塘泥水浆,只好用手顺势一抺,然而脸上更加多泥浆,引来岸上围观者一阵阵哄笑。

打鱼者将大鱼装满鱼桶,再一桶桶抬上岸上车,6点半,天还没亮,鱼车就把鱼运回村中过称后便放在村委广场水井边,等待分鱼到户。7点分鱼的时候到了,全村男女人人有份。村民手里提着各种装鱼的器具,欢快地等待着分鱼的开始,9点分鱼结束,是日一片其乐融融。每家都分到了大鱼,村民脸上写满了满足和幸福微笑。

分鱼,村民不在乎鱼的大小,对于他们而言,这更是一种传承,是叔伯婶姆兄弟姐妹们情感的维系。而分鱼的寓意是什么?寓意是年年有余。正是摞条大边鱼食下,个个都年年有鱼,人人福气满满。

三联村乌茶?共分四个生产队,人口人,每年都是斤鱼,今年每人大约分到1.9斤边鱼。村民比较喜欢切成块煎鱼,或者做成鱼丸,煎鱼饼,或煲花生鱼粥也是相当的不错,香味飘香,让人胃口大开。

村民亚仪说:

我是从小在乌茶?长大,每年分鱼,外嫁女和在外面住的人大部分都会选择回来凑热闹,或分鱼,难得大家叔伯兄弟姐妹们相聚一堂欢声笑语,聊聊小时候,聊聊现在,一早上就过去了。今年初十分鱼刚好星期六休息,我们一家也最齐人了,分到鱼就煲花生鱼头粥、炒面,又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啦一一一一开心的一天。

亚芳也说:

乡村分鱼这种场面,非常感动,纯朴的乡风,朴实的村民,乡民同甘共苦,共享渔收丰收,这是最美的新农村景象,也正是丰收年的真实写照。

秋祭分鱼之风俗,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横岗村也是有分鱼的习俗。正值深秋时节,鱼儿又大又肥,我会和哥哥、姐姐、妹妹抬着簸箕早早就去到村前的门口鱼塘边排队。然后母亲会在家里煲好粥,等我们回去就快快地杀好一条,把鱼头鱼骨放进粥里,香味四溢。剩下的煎香了晒鱼干。

真的好怀念小时候排队分鱼的经历,吃鱼粥的品味。小孩子一到中秋就很开心,有月饼和水果吃,一家人坐在天台上赏月,有说有笑的,那种喜悦感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可惜随着家家户户都基本有养鱼的情况,村中秋祭分鱼的习俗不知何时中止了。

为此,好友小美题三联村秋祭分鱼诗两首:

诗一:

年年同此日,呼伴打鱼鲜。

童叟无闲歇,提筐落两肩。

诗二:

中秋最忆家乡味,是日分鱼古有之。

邻里相呼烹饪去,一壶好酒月明时。

诗词楹联爱好者罗乃坚作诗两首:

诗一:

溪清乌石树蒙蒙,月到深秋鱼跳笼。

泥面欢声笑邻里,身光壮气玩池中。

百年鱼祭绵无绝,宝地乡情历代同。

秋色月明乡间酒,醉人佳节好和风。

诗二:

寻常餐桌有鱼香,箩网筲箕闹一场。

莫羡山珍能醉客,分鱼秋祭是家乡。

诗友王志翔赋诗《年年有余》一首:

儿时记忆久还新,千古传承淳朴人。

今又中秋鱼再跃,八方称羡好乡邻。

诗记炭步乌茶?百年传统习俗“中秋分鱼”,寓意百姓生活年年有余,丰衣足食。

编辑:一凡

▼往期精彩回顾▼赤坭龙塘:出水的麻石,引出难解的人物;躺着的石碑,记录着清朝的官司晚清名臣骆秉章为何要亲笔书写“锡类堂”给赤坭竹洞村邝氏宗祠花都祠堂展播(五)炭步竹湖叶氏宗祠花山东湖村沈氏双雄,兄弟俩为革命相继牺牲,如今,他们后人在哪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