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人视频父亲的背影父亲的手 [复制链接]

1#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这一幕发生在年,那时候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到南京浦口火车站去送他,而后数年的时间里,父子俩摩擦不断,最终失和。

直到有一天,已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收到了父亲从扬州写来的一封信,

信中说:“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在收到这封信之后,朱自清才写下了《背影》。

后来听家人说,老父亲逐字逐句读完了《背影》之后,流下了眼泪。

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

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章,在描写着父亲,而对于我们的中国读者来说,最熟悉的那几篇里,一定会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什么偏偏是那样一个,蹒跚的、略显笨拙的背影击中了我们的心呢?

我想那是因为,

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不善言辞的朴素而深厚的父亲的形象,

如果说母亲是我们随时可以避风的港湾,

那么父亲则更像在我们出海的船以把我们推向远方的方式,拥我们入怀。

惠英红

年2月2日

出生于香港

祖籍是满洲正*旗人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回忆和父亲点滴、朗读林少华“父亲的手”节选“

父亲病倒了,突然之间,脑溢血,昏迷不醒,似乎只有手是清醒的。

我忽然察觉,我还是第一次接触父亲的手—自懂事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居然从未接触过父亲的手!

我感到惊愕。事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记得大学三年级那年初夏我得了急性*疸性肝炎,一天中午,医院病床上怅怅地躺着。

正想着,门轻轻地开了,进来的竟是父亲。

依旧那身半旧的蓝布衣裤,依旧那个塑料提包,依旧那副清瘦的面容。

我爬起身,父亲平时就沉默寡言,这时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简单问了问病情,然后拉开提包,一个一个小心摸出二十个煮鸡蛋,最后从怀里摸出二十元钱放在我眼前的褥单上。

父亲一个月四十七元五,母亲没工作,八口之家。

我当然知道这二十元钱意味什么。

父亲打量了一下病房,又往窗外树上看了片刻,说“我得走了,你好好养病。”

我更紧地握着自己从不曾握过的父亲的手。我知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如今,父亲的手永远地去了,化为灰烬,留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故乡一座荒山坡上。那里已经飘雪了,风越来越冷。

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