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布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严经中的易数方山易笈 [复制链接]

1#

《说卦传》评解1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圣人作易,指易卦象之设也,无卦象不可以明易。卦象中爻象存焉。卦即总象,交即总象之分子。圣人作易,阳仪阴仪为其首作,八个单卦为卦象本原之设立。将单卦八,两两相叠,叠尽,得六十四卦,此为重卦,谓之大设。《周礼·太卜》谓单卦八为经卦,重卦六十四为别卦。此即圣人设卦观象之最大成就。

古人有谓,易道之学形成与成书,经历三古:周之先觉创始阳阴两仪同单卦八为上古;文王周公与周之贤士公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编述象象之辞为中古;孔子读易、赞叹周易为近古。吾家易学师承讲授与古人所立此说,含义上有小异。谓庖羲氏画单卦八,此《系辞传》之说。或又调〈周易)之先,尚有《连山易》、《归藏易》,俱是经卦八、别卦六十四。此则〈周礼》作者之说。《系辞》晚出,有意托古而推源于伏義,当然不可从。易学在发展中,《易》之成书当在先秦。圣人作易之说,时中之圣亦在其中矣。《说卦传》首句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当明经历三古之《周易》,实来之不易也。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于此一句,首当究明为何物?相传蓍草生于嵩山少室山谷,其形如,作丛状,高五六尺,本二三十茎,多者五十茎,生便直条,异于众蒿,秋后有花出枝端,红紫色,形似菊花,结实状如艾实。由此观之,蓍乃蒿类之草,并非神物,神明之人用之而作矮,此草则神奇矣。今用钱币占卜,则钱币亦可谓之为神物。“神明”一词,指易象神妙明鉴之功能。“幽赞于神明”者,谓作易者幽隐赞颂于易象之神妙明鉴。此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之意相符。易象反映事物之象,必托物布势以显现之,所用之物,即蓍草也。

《说卦传》于用蓍草布势之下而接云:“参天两地而倚数。”“参”、三也,“两”,二也。三为奇数,两为偶数,都由一而来。一者数之始也。天道以奇数显,地道以偶数显,故云“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阳阴而立卦。”流行本作“阴阳”,《说卦传》作者与古今治易者,均习惯先说阴后说阳,实际为一差误,吾家易学讲授时说为阳阴,方不背于二气之主从关系。此句中之阳阴,指资始之阳气与资生之阴气而言。凡具象之事物,皆含俱阳阴二气交易变易,相互作用之功能。阳气代号即阳仪“一”,阴气代号即阴仪,"一一”。说为阳仪阴仪者,符号代表之仪则也。单卦八即由阳阴二仪在数位上变化而呈现,故云:“观变于阳阴而立卦”。若强将八个单卦分为阳阴两类,习谓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此说似乎恰当,实则丢弃阳阴二气一气流行之相互作用也。阳阴二气之相互关系,乃事物缘起具体之基因,吾辈不可固执阳卦、阴封,阳方、阴方之说,更不能将事物分为阳性、阴性两大类。观变阳阴而立卦,此句乃就单卦八而言,推而及之六十四卦,除纯阳之乾与纯阴之坤而外,其余六十二卦莫不由阳阴二仪相叠相间而组成,岂得于此区分六十二卦中某卦为阳类之卦,某卦为阴类之卦乎?乾坤两卦虽独立有别,但必相互联系,乃可明卦象之含义,乃能观变阳阴,明其所立卦之故。

“发挥于刚柔而生交”,“发挥”,指阳仪阴仪,在卦象组织中乃能发挥,两仪则转名为阳交阴交也。阳气之爻性质多刚,阴气之爻性质多柔,明乎阳刚阴柔,乾刚坤柔,则可尽爻象之力用也。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者,即揭示阳刚之性与阴柔之性,乃可产生爻象之蕴义及其变与不变之义。此当与总象之卦体联系以观,扣紧六个交中主爻之义趣,并当与爻辞所立义切近相符。至此,观象玩辞之能事毕矣。观象者,观卦象与爻象也;玩辞者,玩古卦辞、象辞、大象辞与爻辞、小象辞也。玩者,赏玩辞句中义蕴隽永之味道也。《说卦传》作者谓,圣人用蓍草布势,卦象与交象俱彰明显现矣。

此节末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两句能概括易学之宗旨与对学易者之要求。“和顺”指学易者于易道当和顺也。“和顺于道德”则重在“道”之一字,此即指乾道变化之道,亦即乾道阳明学处之道。不可将“道"字作泛泛之理解。所谓“德”者,得也。得于道,故日道德。非道以外而有所得也。失道即失德,此意当深加体会。“而理于义”者,“而”训“能”,“理”动词,理乱,理解之意。义者,宜也,宜于利人也。仁阳义阴,秉阳明之人,乃可理于义。义者,仁人之所当为也。此句所言,易之宗旨也。下接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处“理”字非动词,乃名词也。理以明道,故称道理。穷理者,穷乾道之理,亦即务阳明学处之理。穷理非尽性不可。乾道之理,尽乾道之性能,故云穷理尽性。人们之身心功能,即能体现乾道,离身心而言道,而言乾道,俱非。于身心体察乾道,悟到乾道,乃可得身心之性德。离身心而言性,非是。身、心、性,乃命之三支,在三支的基础上,乃可于乾道变化中各正性命。不知易,无以知命,精义在此。

君子居易以俟命,诚载然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学易之人,当深观此句奥博深远之义,勉之哉。

方山易学对此章末两句尤为赞赏。“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此句揭示道德核心在于和顺。易之和顺包括坤顺和異顺两重含义。凡小如我辈,当求学求知,接受教育。愚顽无知,岂能和顺于道德乎?失掉教养,不守规范,又岂能和顺于道德乎?有人强调个性解放,个性更当加以培养和教育。若不尔者,个性如驽马奔腾,自以为是,自恃自逞泛滥于社会,社会道德从何而建立耶?社会道德的建立,当从培养人们和顺的品质开始。人们的性德能和顺于道德,则凡小之人成为守法之公民也。

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一句,历代思想家和学者们,各有所解。释迦言教业感缘起之说,认为,人们的正知,对人事物象的正确认识,才能叫穷理,要真正作到穷理是很难的。尽人事物象之性能,则必须借重修持。世间圣哲与大知识分子,能作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亦不泛其人,但他们所谓的命,是指天命,这与佛法清净解脱的智所摄的慧命略不相同。知识分子受摄佛法亦可达慧命之境。此即地上菩萨、回小向大苦萨是也。

《说卦传》第一章评解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