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聪慧的白族人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在众多的民俗中,尤以婚俗文化独具特色,沿袭着古老、传统的婚姻习俗,为我们世人展示着古朴、庄重,而又不失风趣的完整的婚礼仪式。
视频:以大理周城白族结婚为例讲述
(白族语,中文字幕)
在白族的家庭中,婚姻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在男方家,结婚不仅是个人娶妻,更是父母娶媳,宗族娶妇。所以预喜这一天,除了亲朋好友外,家族人员也早早赶到新郎家为大喜之日做着最后的准备。
依照白族的习俗,婚期的选择和婚嫁的各种风俗都有严格的时间和方位的确定。
一般都是男方家提前请算命先生根据父母、新郎新娘的属相、生辰八字测算后,精心挑选的大吉之日,目的是祈求家庭岁岁平安。
无论“娶妻”或“嫁女”,一般分搭彩棚、预喜、大喜和后喜四天。在这四天的婚礼中,许多驱魔避邪、祈求吉祥平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使白族婚礼有了独特的魅力。
预喜当天,新娘的姨妈用包裹着熟鸡蛋、蒿叶的布包自上而下的在新娘身上来回滚着,听说这样可以去污除邪。
这是新娘最后一次穿上白族少女装。
敬奉本主神是白族人特殊的信仰,每个白族村落都有自己敬奉的本主神。婚嫁的前一天,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的家人们,都要准备祭品,去本主庙报喜敬拜,以求新婚大吉、清吉平安。
按周城村白族人的风俗习惯,新郎和新娘家要在同一时间分别敬拜本村的南本主和北本主。
在新郎家中,男性老人们带上三牲干兰素斋,与新郎及其父亲一道来到南本主庙,向南本主神灵跪拜。女性老人们则来到南本主庙进香上祭品,祈祷南本主神灵保佑。
双方敬拜本主完毕后,都会坐下分享祭品,这叫“吃消灾饭”。听说带来的祭品被吃得越干净,以后主人家出门遇上的挫折越发少。所以每逢敬拜结束后,祭祀人员会把没有享用的祭品分发给过路人。
媒人,在白族婚礼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男女双方的婚礼相关事宜就靠她在中间协调。在白族风俗中,媒人人选是指定的,一般是女方的舅妈。
白族人对媒人是非常尊重的,有“先拜媒人、后拜母舅”“三代不忘媒”之说。
经过三邀四请后,媒人来到新郎家,对即将送往新娘家的新娘装和首饰做着最后的清点。
按照白族的婚礼习俗,男女双方婚前是绝对不可以见面的。看着新郎送来的新娘装和首饰,娇羞的新娘也只能悄悄的躲在闺房中偷偷地看着。
白族婚礼上,“吃”也非常讲究。预喜这一天,“舌”是必吃的一道菜,主料青菜、碗豆粉,和着当天现做的酥肉碎渣凉拌而成。口感软嫩中带有酥脆,颜色一青二白,其实这也告诫新人做人要“清清白白”。正因为如此,“预喜”这一天也被白族人称为“吃舌饭”。
入夜,老人们和新娘带着新娘服来到新娘从小喝水的水井旁祈祷,用敬井神的方式告诫金花莫忘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也祝福新人幸福。
装箱,是每个白族新娘出嫁前进行的最重要的环节。媒人夫妻、新娘父母依次在嫁妆的大柜子中装入衣物、红糖瓜果、米粮和起家钱财,这不仅表现出娘家对即将外嫁的女儿有着无限的不舍,也表达了家人、朋友对她组建新家庭的支持和祝福。
到了预喜这天晚上,白族婚礼的筹备阶段也接近了尾声。经过“搭彩棚”“预喜”两天有顺的准备,婚礼终于迎来正喜的日子。
大喜,即白族婚礼中嫁娶的大吉之日。一早,新郎家人端着喜宴的香米和菜肴供奉祖先,意思是告知祖先家中喜事,并邀请祖先一起分享大喜之日的喜悦。
开席前,在院内遍撒松毛,不仅是白族人家迎客的礼仪,也有祈求家中“四季轻松”“清吉平安”的意思。
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踏着松毛纷纷来到新人家道贺,新郎家准备了具有白族风味的土八碗流水席,整个白族院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
白族流水宴席的“酒文化”,不仅是人们对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承认与祝福,同时也成为主人家维护家族关系的载体。
“挂红”是迎亲前最重要的仪式,新郎依次拜谢媒人、祖父母、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新郎父亲为即将为人夫的儿子戴上红花,为媒人家的孩子“挂红”,以示庆贺。
迎亲时,媒人端着辞娘饭随着迎亲的队伍向新娘家出发。
此时新娘家中,待嫁的新娘面对事先测定的方位,脚踩装满粮食的升斗,升斗上点着喜神灯,端坐在长凳上,接受自己人生中最精心的一次梳妆打扮。听这儿人说,脚踏升斗就能大吉大利、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白族新娘一旦坐定后,直至梳妆结束,脚就不能落地,否则就会冲撞*神。
人们给新娘戴上高高的花冠,这是周城独有的新娘头饰。听说这样的花冠一人一生只能戴一次,表示喜气洋洋、多子多孙。
新娘胸前要戴一面镜子,俗称“照妖镜”,有驱邪挡煞、保佑新人平安、幸福之意。
按白族的风俗,离开新娘家前,在新娘家也要举行挂红仪式。此时,新郎不仅要答谢新娘家人对妻子的养育之恩,也向新娘家人做临行前的告别。
梳妆结束后,新娘接过新郎预先准备的装满瓜枣的“保子瓶”,腋下夹起两个红纱包裹的大喜馒头,祈盼婚后“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临行前,新娘吃着由家中老人亲手喂的辞娘饭,咀嚼三下,就吐到蓝布上与“保子瓶”包在一起带走,意思是“离开娘家要饱腹、去到夫家有口粮”;吃大肥肉预示着双方家庭六畜兴旺。
新娘母亲把女儿梳妆的梳子交与新郎,表示把女儿嘱托给新郎,再次叮嘱新郎做最后的告别。
迎亲的路上,闹婚是新的婚礼习俗,它给传统的婚礼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按照传统习俗,老人们为即将进门的新郎、新娘再次祈祷、祝福。
拜天地、拜四方不仅是对天地的祭拜,也可以说是对亲戚朋友的感谢礼仪。
按照白族的禁忌,新娘进门时,新郎家人不能与新娘直面相对,一般躲在楼上。听说这样可以避免以后生活中婆媳、妯娌之间有太多口舌是非,这也体现了白族人对于美好家庭生活的企盼。
洞房上的喜门牌既是新人们的保护符,也是洞房的钥匙,挂喜门牌仪式之后,新郎、新娘才可以进入洞房。
洞房中,除了呛人的辣椒味,就是送给新人的同心酒也是麻的。这在白语的发音中,白语的“辣”“麻”与汉语中的“亲”“热”同音,“气气皋皋”,这也成为白族人对新人的一种祝福的仪式。
说书,一般是白族传统中一种寓教于乐的娱乐方式。一般是由村有文化的人出题,由新郎、新娘配合完成。这不仅考验新郎新娘的默契、机智;而且在一阵阵欢笑中,老人也把做人的道理、夫妻的相处之道传授给新人,祝愿他们白头偕老、一生幸福。
到了“说书”环节,白族婚礼所谓的“正喜”也接近尾声。
为了表现白族妇女的勤劳、贤淑,正喜的第二天,新娘早起,扫遍院落的每个角落,这也是白族婚俗中新娘过门后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新娘从嫁妆的大柜子中取出娘家的米与婆家的米和在一起,表示新生活和和美美的开始。
静候娘家的人和伴娘来新郎家看望自己,已经成为新婚后的新娘最期盼的事情。
正喜过后,去新郎家看望新婚的金花,是新娘娘家最重要的事情。一早,新娘家人就为“看女”的事情忙碌着。
核桃、松子、红糖瓜果是看望新娘前必须准备的东西,它们不仅是白族人情世故中最受欢迎的馈赠礼品,而且在白族婚俗中有祈盼新人“多子孙女”“儿孙满堂”的意思。
堂屋,是白族民居中一个重要的地方。白族人家逢祭祀、接待贵客、洽谈礼仪等等,都在这里进行。
从新娘家来的人,被新郎家人谦和的迎进堂屋。“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交友的独特礼仪。
按照婚后的风俗,婚后的新娘不再着新娘装和少女装,新娘服要留给未来的孩子缝制衣物,以求吉祥。
其实白族婚后妇女与少女的最大区别在于头饰。在后喜这一天,过门后的新娘在发型上将做一个很大的改变,由一位被认为福气最好的妇女把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叫做“收头”,以此表示已经结过婚了。
发垫、发簪、长黑包巾、蓝白裹布是“收头”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发垫使头发蓬松;发簪固定发型;长黑包巾和蓝白裹布使整个头饰成为一个整体,听说这样的发型、头饰可以保持十天不松散、不变形。从这复杂又精致的妇女“收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白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回门,是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各地白族都有回门的习惯,但是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两日、有的七日。在周城,现在都是正喜过后的第一天回门。
新娘在新郎和娘家人的陪伴下,带上双数礼物、约上夫家的亲戚朋友,一起回到娘家。
对于新娘来说,这是初为人妇后首次回家省亲,也是让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
傍晚,返回男方家前,新娘要在旁人的陪同下赶晚市,在周城的婚俗中,名叫“出街”。此时,新娘得自掏腰包为夫家的宾客们准备一顿丰富的晚餐。
鱼,年年有余;辣椒花椒,气气皋皋;糖,甜甜美美;酒,幸福长久……这些都是后喜这一天,晚餐上必买的东西。
晚饭前,认亲是白族婚俗中的重要礼仪,新娘过门后的第一天,要认识新郎家的亲戚朋友,新娘要给新郎的父母、老人和亲戚和长辈们跪拜,并按不同的身份送上自己做的绣花鞋、衣服、红糖见面礼,以求得父母、老人和亲戚长辈的关照。同时,接受礼物的人也会返礼给新进门的新娘,表示对她的认可与祝福。
最后,新娘还要给新郎跪拜送礼,以表示对丈夫的敬意和忠诚。
晚宴上,宾客们不仅品尝着新媳妇巧手烹煮的具有白族风味的酸辣鱼,吃着新媳妇送出的喜糖,整个白族院落沉浸在一片和谐喜气中。
“后喜”也是整个白族婚礼的最末一天。这一天过后,也表示一个传统的白族婚礼圆满结束,从此一个新的白族家庭、全新的生活也在周城开始。
(来源:大理电视台)
编辑
李学玺
责编丨密少辉
审核
和伟
欢迎投稿,稿费从优
邮箱
/p>qq.